《万物有信:七十二物候里的中国时序》 李蔚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人在物候观察与天文测量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演变出节气与物候的对应关系,每个节气划分为三候,五日为一候。物候现象包括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生育,以及气候变化和它对动植物的影响,被称为“大自然的语言”。七十二物候既是一份对自然的阶段性观察总结,也是一扇认识中国古人宇宙观与世界观的窗口。随着人类科学水平的提高,作为生态系统的关键参数之一,对气候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的物候,在现代科学研究和观测中的重要性有增无减。
古人靠二十四节气过日子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依据太阳的运行轨迹及气候变化规律所独创的农耕文化成果,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作为一个轮回。24个节气其实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根据太阳运行的位置来划定。太阳运行的轨道被称为“黄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度角,就形成了24个节气。
由于地球公转的轨迹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而太阳位于椭圆非中心位置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并非固定不变——离太阳最近时的位置叫作近日点,离太阳最远时的位置叫作远日点。地球大约在每年的1月3日最接近太阳,而在7月4日左右离太阳最远。地球公转速度随日地距离变化:越接近近日点,公转速度越快;同样是在黄道上运行15度,用时会有些微差异。也就是说,靠近近日点的节气相隔时间较短(14日至15日),靠近远日点的节气则相隔时间较长(16日至17日)。
何时播种,何时施肥,何时除草……在没有日历和时钟的漫长岁月里,老祖宗们靠着节气把日子安排得明明白白。
先民掌握物候与节气关系
鲜有人知晓,二十四节气的雏形源于先民对物候现象的观察。具体而言,物候现象是指受天气气候影响,引发的动植物生长发育及环境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如植物开花、结果,动物冬眠、迁徙,以及自然界的结霜、封冻等。
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记录星象、物候变化与四季、月份关系的著述是约3000年前的《夏小正》,它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全文四百余字,以全年12个月(也有说10个月)为序,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农事、气象等方面的内容,共计超过50个动植物物候现象。若将熊、罴(pí)、貊(mò)、貉(hé)、鼶(sī)、鼬的冬眠行为和梅、杏、杝(yí)、桃的开花现象按不同物种分计,则物候数量更多。它还记录了约20个天象,经相关专家研究证明是从夏代到商代都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其中“雁北乡”“獭祭鱼”“鹰则为鸠”“有鸣仓庚”“鹰始挚”“寒蝉鸣”“陨麋角”等内容,更是与现今流传的七十二物候内容相一致。
岁月流转,古人在物候历的基础上逐渐总结出二十四节气,并演变出节气与物候的对应关系——每个节气划分为三候,五日为一候。每候均与一种物候现象相对应,称“候应”,包括动物候应、植物候应和自然现象候应。
至此,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反映了一年中物候和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物候的有趣之处在于,同一时间、不同地区存在着明显的物候差异,而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变迁后,同一地点的物候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的古今差异。
前者可以在许多古诗词中得到印证,比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表现了山地气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那是在公元817年的农历四月初九,唐朝诗人白居易携师友畅游庐山大林寺,发现山下已凋谢的桃花却在这儿开得正艳。诗人赏花处后被称作“白司马花径”,而这首流传千古的诗亦成为说明物候规律的生动材料。
其他国家也在观测物候
至于物候的古今之变,就更普遍了。一个明显的例证是节气物候中所总结的那些自然现象,很多已经难觅其踪。我所开设的“大自然的72变”等一系列家门口的节气主题课程,已经持续做了六七年,延伸扩展至节气食农、节气花信等子课题。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让孩子们从了解先人的节气物候开始,学会观察身边的大自然,总结积累属于这个时代的物候资料?更进一步,如何让不同地区的大人、孩子携起手,年复一年,通过自然教育、自然观察的方式,组成一个物候记录的全民网络?
这并非天方夜谭。比如美国国家物候网络、加拿大自然观察网以及一些公益组织,已通过收集全国各地志愿者提供的庞大物候数据,来帮助科学家们监测气候变化,研究气候变暖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日本亦极重视物候记录。目前世界最长的单项物候观测记录,便是日本的樱花开花记录——这份记录源于日本天皇和封建主历年在西京花园设宴庆祝樱花盛开的传统,始于公元812年;至近代,记录工作转由气象机构开展系统化观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延续千年的开花记录不仅为气候变化提供了一手研究资料,更逐渐形成樱花文化,为后来赏樱线路的繁荣打下了根基。
而在最早有物候记载的中国,人们正面临着观测点稀缺、观测数据渠道受限等种种问题。
或许这将是一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创变新生,会让传统智慧生发出新的价值,为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中国视角。
(作者为自然教育师、森林疗养师)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李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