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朋友說最近看了篇文章讓他意識到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有權威調查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網民中擁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為9.3%。「所以每天在社媒上左右我的那些『熱點』『趨勢』『輿論』乃至『觀點』,其實都是中學生的?」名校畢業的學霸友人語氣中有掩飾不住的五味雜陳。
這確實是一個刺耳又似乎無法辯駁的觀察:我們今天所沉浸的互聯網信息海洋,其絕大部分內容,是由龐大的、在傳統定義上被稱為「低學歷」的群體所生產和消費的。這並非一種精英式的傲慢或偏見,而是一個由技術、商業和人性共同塑造的現實。
在印刷媒體和早期門戶網站的時代,信息生產的門檻是高的。一篇文章的誕生,需要作者的專業訓練、編輯的層層審閱、機構的信用背書。那時的互聯網,更像是一座井然有序的圖書館,肅穆、精英,但同時也與普羅大眾隔了一堵無形的牆。
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徹底夷平了這堵牆。它將信息發布的權杖,從編輯部交到了每一個普通人手中。一個農民,可以在田間地頭直播他的耕種日常;一個外賣員,可以用短視頻記錄他在城市穿梭的辛酸;一個家庭主婦,可以在社交平台分享她的育兒心得。這無疑是一種偉大的進步,是「表達權的民主化」。無數的小人物被看見,無數更真實、更鮮活、更具煙火氣的聲音被聽到。然而,當廣場取代了圖書館,喧囂便無可避免地壓過了沉思。當信息的數量以指數級爆炸,信息的平均質量也無可避免地被稀釋。我們必須正視這種信息「下沉」帶來的複雜後果。
首先就是內容形態的「情緒化」與「經驗化」。相較於需要系統知識和嚴謹邏輯支撐的深度分析,基於個人經驗、情緒宣洩和奇聞軼事的內容,顯然更具生產和傳播的優勢。「我一個朋友……」「我聽說……」「我覺得……」成了最普遍的論證方式,主打一個代入感和情感共鳴。看客們「情緒價值」被滿足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習慣用樸素的情感判斷替代複雜的理性思辨。
其次,是「專業」的消解與「反智」的抬頭。當所有聲音在同一個平台上競爭流量時,經過嚴格訓練的專家觀點,往往因其審慎、複雜,甚至「不中聽」,而淹沒在各種聳人聽聞、簡單粗暴的斷言之中。一個醫學博士對某個健康問題的嚴謹科普,其傳播力可能遠不及一個「養生帶貨達人」發布的「震驚!羊奶真能治百病」的偽科學文章。久而久之,「專家」一詞被污名化,對知識的尊重被消解,一種「我雖然不懂,但我有權質疑一切」的氛圍開始瀰漫。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信息繭房」的固化與社會共識的撕裂。算法,作為這個時代信息分發的「上帝之手」,其唯一的目標是最大化用戶停留時間。它會精準地將我們愛看的內容、認同的觀點,源源不斷地推到我們面前。當我們習慣於消費那些由與我們背景相似、認知水平相當的群體所生產的信息時,我們的世界就被窄化了。我們所在的,不再是一個完整的世界,而是一個由無數個「部落」構成的回音室,部落之間則用誤解、偏見和敵意築起高牆。
問題的核心,到底是「學歷鴻溝」還是「素養鴻溝」?而當信息「下沉」,我們又該怎樣「上浮」?
(待續,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