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多年前,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买手机的技巧:去当地的数码电子卖场购买中高端,尤其是二手手机时,一定要背个双肩包,穿着举止越轻松越好。
我听完感到非常困惑:买手机和背包有什么关系?难道背包就能让卖家开价更低?这听起来不太现实。既然如此,背包的意义何在?
朋友解释道:如今各大数码卖场充斥着“背包客”,这是一群以低买高卖赚取差价为生的人。他们人脉广、渠道多,被视为半个同行。
卖场档口老板往往对背包客高看一眼,开价更实惠,希望背包客能批量购买自己的数码产品,帮助自己批量出货,因此基本不会用次品或“炸弹机”坑人。听完,我茅塞顿开,深感赞同。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背包策略”本质上是制造心理暗示:让卖家觉得你“懂行、内行”,而非“小白”,这能增加你的博弈筹码,实现反向操控,避免被宰。
二、卖古董的教训
背包购买手机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例子,类似现象在现实中比比皆是。有些人帮家人或朋友出售不懂行的二手物品或古玩时,会对收货的买家直言“我不懂”,这就好比去数码卖场不背包。
这种行为会带来多重劣势:
1、混淆社交礼貌与博弈策略
在日常社交中,说“我不懂,请多指教”是一种美德,能营造出谦逊氛围,拉近关系。
但在交易博弈中,双方利益对立(卖家追求高价,买家寻求低价)。信息即权力,自信即筹码,主动暴露无知,无异于战场上对敌方说“我不会用枪,你随意”,相当于自毁长城。
2、触发贪婪而非仁慈
你可能天真地以为“诚实谦逊”能换来对方的“公平”出价。
然而,在缺乏信任和监管的环境下,人性往往偏向机会主义。你的“无知”信号,更可能激活对方的贪婪思维:“这是一个宰客良机,我能掌控一切。”而非“我要帮这个诚实的人,公平出价”。
3、放弃框架争夺权
任何谈判都是一场“框架”之争,就卖古玩的例子而言,本质是围绕“这是一件珍宝”谈,还是围绕“这是件破烂”谈?一旦你说“我不懂”,就等于将定义事实的“框架权”拱手相让。
在认知的战场上,谁掌握了定义权,谁就掌握了定价权。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可以轻易地建立起一个对你极度不利的框架(如“假货、次品、不值钱”),而你已丧失了反驳资格,处于严重被动。
4、违背成本-收益原则
对买家说“我不懂”,这句话的潜在成本极高,比如被压价、被欺诈),收益却近乎零,或许仅换来一丝虚伪的好感。
三、总结:别让你的善良,成为你的破绽
归根结底,在交易中主动承认“我不懂”,是一种高风险、几乎零收益的战略失误。这相当于是在博弈开始前,就主动解除了自己的认知武装。
为什么作为老实人、好人,你总是在和别人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处处被动、吃亏?说得现实、扎心一点,因为 从一开始你就缴械投降了,不具备任何保护自己的认知和策略。
四、认知扩展
下面,让我们把前文所列举的买手机、卖古玩这两个例子的内涵和外延扩展一下:
这两件事情虽然区别很大,但其本质都是社会交换和博弈,我们在社会上求生存、求发展,本质上也是在进行社会交换和博弈。你为他人提供的(某种劳动或者服务)具有价值这是必要条件,但还不充分。你还需要掌握一些社会交换和博弈的心理学知识和博弈技巧。
无论男女,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绝不能让自己唯一的筹码就是真诚和善良。你需要具备洞察人性的智慧、管理认知的策略以及坚守底线的勇气。你的善良,必须带点锋芒。这份锋芒,不是为打败、战胜别人,最高的目标是双赢,如果达不到双赢,那就要退而求其次,保护好自己,至少做到不输。
【免责声明】
本文旨在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博弈策略与个人保护,所阐述的观点与方法均以建立公平交易、防止恶意操控为前提。文中所指的“锋芒”旨在倡导智慧的自我保护,绝非鼓励读者用于不当得利或损害他人权益。与人为善仍是社会基石,但守护自身合理权益亦是现代生存的必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