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科技讯 当地时间11月6日晚,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乌兹别克斯坦比鲁尼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科学研究奖”(UNESCO-Uzbekistan Beruniy Priz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Eth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颁奖典礼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举行,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成为首个获得该奖项的科研机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乌兹别克斯坦比鲁尼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科学研究奖”旨在表彰在人工智能伦理研究及实践应用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机构或组织。该奖项由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倡议设立,每两年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三名获奖机构或个人。
图:奖章与证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Audrey Azoulay)与乌兹别克斯坦艺术文化与发展基金会主席加雅内·乌梅罗娃(Gayane Uemerova)共同为获奖者颁奖。研究院院长薛澜,副院长梁正、肖茜受邀出席颁奖典礼。
奥德蕾·阿祖莱在致辞中强调新技术正在飞速重塑整个时代,无论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技术还是神经科技都需要伦理的指引。这并非要阻挡技术进步,而是如北极星般引领方向,确保创新之舟始终驶向人类共同福祉的彼岸。
加雅内·乌梅罗娃指出先贤比鲁尼(Beruniy)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远不止于科学发现,更在于他源源不断的探索之心、兼容并蓄的文化观与坚持不懈的求真精神。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了推动科学与医学进步的契机,但正如历来有识之士所警示的,失去伦理约束的技术探索必将迷失方向。
薛澜在获奖感言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本身不决定未来,真正的塑造力掌握在人类手中。人工智能将对社会产生何种影响,完全取决于人类的设计理念、治理模式与应用方式。鉴于此,国际社会应加强交流与合作,构建人工智能治理的共同责任框架。
图:薛澜发表获奖感言
颁奖典礼后随即举行了“运用前沿科技,造福全人类”(Harnessing Frontier Technologies for the Benefit of All)圆桌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伦理和科学伦理主任达夫娜·范霍尔兹(Dafna Feinholz)主持研讨,首届比鲁尼获奖者、巴黎美国大学教授苏珊·佩里(Susan Perry)、克劳迪娅·罗达(Claudia Roda)及巴西米纳斯联邦大学计算机科学荣休教授维尔吉里奥·阿尔梅达(Virgilio Almeida),特邀专家、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荣休研究主任兼伦理委员会主席埃尔韦·什内韦斯(Hervé Chneiweiss)以及薛澜教授共同对话,就人工智能伦理影响及其在国家与地区层面的体系重构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图:圆桌讨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要平台,据悉,2021年就发布了《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这份全球首份人工智能领域国际规则。长期以来,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高度重视参与引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领域相关工作,积极推荐国内专家参与《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的起草和实施,将中国主张融入其中,并支持相关部委、研究机构、高校和专家学者深入参与建议书的实施。
“该奖项首次颁奖即授予我国高校科研机构,充分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治理成就的高度认可,彰显了我国在人工智能伦理领域的贡献和国际影响力。”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