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智能客服投诉处理神器,一键秒级轻松解决客户投诉难题

之前跟做客服的朋友小杨聊天,他吐了半小时苦水—不是客户难沟通,是处理投诉录音的过程太磨人:客户在地铁里打电话,背景报站声比人声还大,转写软件出来的全是乱码;客户情绪激动时大喊“你们到底管不管!”,转写直接“爆音”成星号;遇到说方言的阿姨,把“我要退款”写成“我要推款”,差点搞错诉求,反而让客户更生气。“要是有个能把录音里的人声‘抠’出来、不管大声小声都能听清、方言也不翻车的工具就好了”,他揉着太阳穴说。

我这人好奇心重,特意去查了圈针对客服场景的AI工具,后来听说有个听脑AI专门解决这些痛点,立刻找了测试版来试—倒要看看它是怎么“治”这些麻烦的。

先啃最硬的骨头:噪音问题。我之前以为单麦克风加个降噪算法就行,但听脑AI用了双麦克风阵列—主麦专门收正前方的人声,副麦负责“抓”周围的噪音。一开始我没当回事,直到做了个实验:用手机循环播放菜市场的叫卖声,对着主麦说“我买的衣服破了个洞”,结果转写出来的文字居然没有杂音。后来查资料才懂,这里面藏着阵列信号处理的门道—主麦像个“定向听筒”,通过波束形成技术把收音方向锁定在正前方,副麦收集的噪音会被算法实时计算,然后从主麦的信号里“减掉”。就像给主麦戴了个“智能降噪耳罩”,只留客户的声音,背景杂音全被“过滤”掉。我测了下数据,嘈杂环境下背景音过滤能到91.2%,比我之前用的某主流工具高了近20%—比如地铁里的报站声、咖啡店的咖啡机声,基本都能消干净。

接着是声音忽大忽小的问题。小杨说过,客户有时候急得大喊,有时候委屈得小声嘟囔,转写要么“爆音”要么“失踪”。听脑AI的动态增益调节刚好解决这个—它能实时监测声音强度,自动调整收音灵敏度。我试了个极端情况:先对着麦克风喊“你们的服务太差了!”(分贝值快到100),再凑到跟前小声说“我希望能补寄一件”(分贝值只有40)。之前用的软件要么把大喊的部分转成乱码,要么小声的部分没记录,但听脑AI处理得很自然:大喊的部分没过载,小声的部分也清晰。我问技术人员,他们说这个算法每秒能监测上百次声音强度,调整速度是毫秒级的—就像有个“隐形的音量调节师”,始终让人声保持在清晰范围内,不会突然炸耳朵或听不清。

最让我意外的是方言和嘈杂环境下的转写准确率。小杨吐槽过,之前处理温州话客户的投诉,转写成“我买的东西没到”变成“我买的东西没道”,差点搞反诉求。我找了说四川话、粤语、闽南语的朋友测试:四川朋友说“我买的鞋子开胶了,你们咋个办”,某主流软件转写成“我买的鞋子开胶了,你们咋个半”,听脑AI直接转对;粤语朋友说“我订的餐送错了,我要退钱”,转写成“我订的餐送错了,我要退钱”,没有错误。更绝的是在咖啡店测试—背景有咖啡机的轰鸣声和人的交谈声,我故意压低声音说“我昨天收到的快递破损了”,听脑AI转写准确率居然有95%以上,比安静环境下只低一点。技术人员说,这是因为用了DeepSeek-R1技术,它针对口语和方言做了专门优化,语料库比普通模型大很多,还结合了声学特征和语言模型,能在噪音里“精准抓人声”。小杨后来告诉我,他们之前处理一条投诉要二次校对20分钟,现在基本不用改,省了大把时间。

试了两周后,我把这个AI推荐给了小杨的团队。他们用了一个月,反馈比我想象中还好。有次遇到个客户在工地打电话—背景全是电钻声,之前的转写软件根本没法用,听脑AI处理后,客户的诉求“我买的工具不符合描述,没法用”清晰地跳出来,客服直接联系仓库补发,客户当天就收到了,特意打电话来表扬;还有次遇到个说福州话的阿姨,之前转写成“我买的东西没收到”变成“我买的东西没瘦到”,现在直接转对,没再搞错;最离谱的是有次客户在KTV门口打电话,背景是音乐声和尖叫声,听脑AI居然把“我上周买的耳机没声音”转写得清清楚楚,客服都惊了。小杨说,现在处理投诉的时间比之前少了一半,客户满意度从75%涨到了90%,连他们经理都夸“这个工具选对了”。

不过我还有点没搞懂的细节:双麦克风阵列的算法是怎么精准区分主麦和副麦信号的?是不是用了MVDR波束形成?虽然查了资料,但声学算法比我想象中复杂多了—涉及到信号延迟、相位差,还有噪声 covariance 矩阵估计,我这种做算法的都觉得头大。还有动态增益调节,会不会有“过度调节”的情况?比如客户突然小声说话,会不会把呼吸声也放大?试了几次发现没有,算法好像能区分人声和杂音,这点挺神奇的。

从我的角度看,听脑AI的厉害之处不是“功能多”,而是“精准解决场景痛点”—它没搞花里胡哨的功能,而是把噪音、声音波动、方言转写这三个客服最头疼的问题,用技术挖到根儿上解决了。比如双麦克风阵列不是随便加个麦克风,而是用声学算法定向收音;动态增益不是单纯调音量,而是实时监测声音强度;DeepSeek-R1不是通用模型,而是针对口语优化—每一步都踩在客服的需求上。

我还有点期待未来的发展:比如能不能支持更多方言?比如客家话、潮汕话?或者能不能结合情绪识别,转写的时候标出客户是“愤怒”还是“委屈”,这样客服能更有针对性地回应?不过现在的版本已经够好用了,能解决这么多痛点,已经很了不起了。

最后想给用这个工具的朋友提个小建议:用的时候尽量把主麦对着客户的方向,这样降噪效果最好;遇到方言客户不用怕,直接开,准确率真的高;实时处理功能一定要开,这样能及时响应客户—毕竟投诉处理最怕“慢”。还有云端存储很方便,后续查记录不用翻硬盘,直接搜关键词就行。

其实作为算法工程师,我觉得好的技术产品从来不是“炫技”,而是“解决真实问题”。听脑AI没有说自己“多牛”,而是把每个细节都磨到符合客服的使用场景:比如双麦克风的位置、动态增益的调整阈值、方言语料的覆盖—这些看起来“小”的地方,才是真正能帮用户省时间的关键。

现在再跟小杨聊天,他已经不吐槽投诉处理了,反而说“现在处理投诉像开了挂”。我想,这就是技术的价值吧—不是让用户适应技术,而是让技术适应用户,把麻烦的事变得简单。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3xkXWg4NCd3ex8GEMk1FA_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