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不是吹的,然而自媒体时代,很多人整天在吹大牛。我说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气象部门就在玩大数据,有些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吹大牛!
是不是在吹大牛呢?我们得拿事实来说话。
没有计算机,大数据如何采集?
因为有计算机,有手机,有其他电子产品,所以,信息采集工作就变得容易,大数据就比较容易实现,但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大数据如何采集呢?
人工!
中国不缺人,我们小的那会子一提起中国就说“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自豪感悠然而生。
没有计算机怕个鸟,咱们有人啊,人定胜天啊!
于是,全国有2000多个县,每个县基本上都有一个气象站,每个站上都安装了气象仪器,配备了气象观测人员。根据气象站的性质,有些是一天8次观测,有些5次,有些3次。一些用于研究的气候站,只观测不发报。有些时候,为了航空的需要,还会增加观测次数,加一些航空项目的气象观测。
我就曾经在一个县气象站工作,一天8次观测,每3小时一次,分白班、大夜班、小夜班轮换着观测。
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这些气象要素有人就可以采集到了。之所以称大数据,你可以进行计算:一天8次地面观测,每次十几到几十个数据不等(时次不同,观测项目不同),全国2000多个站,就有几十万个数据,这还只是地面气象观测。还有高空气象观测资料,每天尽管只进行两次,但不同高度都会取得一组气象数据,总量也是很可观的。
在那个年代,气象观测站采集到的气象数据是海量的,是地地道道的大数据。
没有计算机,大数据怎么传输?
是的,大数据光采集到还不行,还得传输。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用什么来传输这么庞大的数据?不可能骑个马靠驿站来送气象数据吧?这是清朝以前的皇帝干的事情,数据传来了,但雨该下已经下了,风该刮已经刮了,拿着用马送来的气象数据有鸟用啊!
还是得靠人,靠人来操作设备。
最早的时候是莫尔斯发报机,手摇的,这事在早年的谍战中看到过。气象部门的数据就是用发报机发出去的,哈哈,好玩吧。
这里面需要补充一下,数据要先编码,有一套游戏规则,把观测到的气象数据变成5个一组的数字,然后用发报机发出去。
再后来就是单边带,这玩意我用过,就是调频电台,大家喊着调着、调着喊着,就找到对方了,然后就念电码,对方记录下来,再校对一遍,OK!
再后来有了计算机,但互联网还很差,就靠气象卫星,卫星通讯,最出名的工程就叫9210工程,年纪大一点的气象工作者都知道。
没有计算机,大数据怎么分析?
数据采集到了,也传输过来了,这么庞大的一个数据集群,怎么归拢到一起?怎么进行分析?怎么使用?怎么才能把明天的天气预报出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数据来了,填图员将数据输入到填图机里,然后按照一定的格式输出打印到一张地图上。每个站点有一组气象数据,温度、气压、风,这三样数据最重要。
图填好了,再由绘图员用铅笔把等温线、等压线画出来,天气图就有了。
最后由预报员依据天气图对天气进行分析和预报。
全国实现大气探测自动化是从2000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在这之前,很多环节都是人工完成的。尽管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计算机、没有互联网,但气象部门照样玩大数据,只是大数据这个概念是最近几年提出来的,但大数据气象部门却一直都在玩。
我国曾研发的银河十亿次巨型计算机,就首先在气象部门使用,一般人不知道,但搞计算机研发的人知道气象部门在玩大数据,而气象部门也确实需要一个运算速度快运算量大的计算机。
▌本文来源:气象人生
『 中国气象科普 』
不谈时政|不聊财经|专注气象宣传与科普工作
| 有趣,有料,有生活 |
关注订阅号:qxkpw2014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