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国内常见的中华大刀螳,在美国竟然大杀四方,连鸟甚至蛇都能捕食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螳螂在野外经常能见到,但是你绝对想不到,这个不起眼的小玩意儿,居然在大洋彼岸的另一个国家几乎爬到了食物链的顶端。它在野外没有天敌,既能吃同类,也能吃昆虫,甚至还能吃鸟,据说还能捕蛇!

100多年的时间,来自中国的螳螂就打败了本地的螳螂,活的那叫一个滋润。当地人叫它中华大刀螳或者是中华螳螂,而这个国家就是美国。

中华大刀螳当初是怎么来到北美大陆的?为什么在野外能够打败天下无敌手呢?先来看一下中华大刀螳的战绩究竟怎么样吧。

毫不费力捕食蜂鸟

中华大刀螳外观呈绿色或者是棕色,体型可以超过11cm,算得上是大型螳螂,而且捕食能力极其强悍。这种螳螂原产于我国以及周边的东亚国家,如今却遍布美国,尤其是在美国的东北部地区,是体型最大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螳螂。因为主要产地是在我国,所以才被称之为中华大刀螳。

之所以说这种螳螂在美国是顶级的捕猎者,是因为它可以轻松捕杀蜂鸟。人们印象中的螳螂主要是捕食各种小昆虫,然而,中华大刀螳来到美国之后,不但捕食昆虫,而且还会捕食美洲最奇特的鸟类—蜂鸟。

蜂鸟虽然也是鸟类,但却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鸟类。蜂鸟穿梭于花丛之中,一边采蜜一边传播花粉。因此,在美国各地,很多人专门在自家的花园挂上蜂鸟喂食器,为的就是吸引蜂鸟前来。

不过,被吸引过来的不仅有蜂鸟,还有躲藏在暗处随时出击的中华大刀螳。因为蜂鸟的体型太小,在螳螂的大刀面前毫无招架之力。

根据2017年的一项分析研究显示,147起螳螂捕食小鸟的案例中,最多的就是中华大刀螳,高达25起。在美国各地,中华大刀螳捕食的正是红喉北蜂鸟。

通常来说,中华大刀螳在捕猎的时候是蛰伏出击,也就是一动不动,等待蜂鸟自动上钩。而且长期以来,螳螂也适应了挂在树上的蜂鸟喂食器,它会专门等待在旁边,一旦发现有蜂鸟飞来喝蜜水,就会向其发出致命一击。

这样的捕猎方式可谓百发百中,因为蜂鸟的体重最大不超过6g,中华大刀螳可以用大刀轻松抓住蜂鸟,然后慢慢啃食。研究发现,在147 起 50事件中,78%的蜂鸟都被螳螂吃掉,18%的蜂鸟被人类解救,只有2%的蜂鸟通过挣扎成功逃脱。

有研究还发现,中华大刀螳有时候还会捕食鼩鼱和小乌龟,也就是说,《疯狂动物城》里的大先生,在中华大刀螳面前也仅仅是一顿美餐。它甚至还能够捕食蛇类。其他的小蜥蜴、小青蛙这类小型动物同样也会丧命在中华大刀螳的刀下。

不过从整体上来看,中华大刀螳还是更愿意捕食昆虫。

什么都吃,连益虫都不放过

只要是体型相当,或者是比自己小的,只要是能够抓住中华大刀螳,什么都吃,比如那些只吃植物的昆虫,中华大刀螳能将其轻易捕杀。其他的杂食性昆虫和捕食性昆虫,同样也能登上中华大刀螳的菜单。

从行为上来看,不管这些昆虫在传粉还是在做什么,中华大刀螳,只要将其抓住,都会吃掉。所以说这种螳螂什么都吃,自然也就不会站在人类的角度去区分什么是害虫,什么是益虫。

2023年,研究人员分析了马萨诸塞州东南部地区的210只非本土螳螂。通过对螳螂胃容物的分析,发现这些螳螂捕食了22个目的节肢动物,而整个昆虫界一共也只有30个目,也就是说,在美国,凡是能够被螳螂找到的昆虫类群,都被它们吃了个遍。

在22个昆虫目中,其中8个目占据了92.5%,也就是说,这8个目是螳螂最喜欢捕食的猎物。分别是蜘蛛目的蜘蛛,鞘翅目的甲虫,双翅目的蝇类,半翅目的蚜虫、蝉等等,膜翅目的蜂,鳞翅目的蝴蝶、飞蛾,直翅目的蝗虫蚂蚱。

以上只是7个目,另外一个是同类,也就是说,螳螂只要遇到同类,能够将对方吃掉的话,也会毫不犹豫的吃掉。

前面已经说了,动物捕猎并不会像人类那样区分好坏,站在人类的角度,有些昆虫是害虫,有些则是益虫。但是在中华大刀螳面前,这些昆虫都是食物。数据显示,其他同样捕食昆虫的虫类,在中华大道螳的食物占比中为24.7%。能够传播花粉的一些虫类,在其食物占比中为20.2%。

就比如说,各种蜘蛛能够在农业领域捕食大量的害虫,如果这类昆虫减少,会导致害虫的增多。再比如蜜蜂和蝴蝶,它们可以帮助植物传粉,但是在螳螂面前,这些都是食物。毫不客气的说,中华大刀螳绝对是顶级的昆虫捕食者。

中华大刀螳捕猎永远是蛰伏待机,研究显示,这些螳螂在一个月内的移动范围最多不超过9米,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最远的活动范围也不会超过70米。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它们根本不能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那么问题就来了,中华大刀螳当初又是怎么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大陆的呢?

一开始还被当成了益虫

时间要回到100多年前,也就是美国人强迫日本打开国门的那段时期。美国和日本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接下来给日本带来影响的不仅有社会变化,还有环境和生态上的变化。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人对园艺景观异常感兴趣,他们从欧洲和亚洲收集各种各样的稀奇植物,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华大刀螳的虫卵也跟随着货箱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

目前的资料显示,美国人第一次发现中华大刀螳的卵鞘是在1896年。在美国的费城,一个园丁当年在照料刚刚从日本进口的苗木,然后就发现了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巨大螳螂卵鞘。体型足足有两厘米,比本土螳螂的卵鞘要大的很多。

过了一年后,就在这附近的一处花园里,人们发现了一只雌性的中华大刀螳。又过了两年,人们又在附近发现了两只螳螂。所有被发现的螳螂后来都被送到了费城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到了1900年,这一地区的中华大刀螳已经很常见了。

一开始,人们对这种体型巨大的螳螂都非常着迷,有些人还会主动采集螳螂的卵鞘,然后放到花园里边,希望螳螂出生以后能够捕食花园里的害虫。

就这样,中华大刀螳的知名度在美国越来越高,这也导致其传播和分布的范围越来越广,哪怕到了今天,在很多美国的网站上依旧能够买到中华大刀螳的卵鞘,很多人购买螳螂仍然是抱着捕杀害虫的目的。但实际上,由于在美国没有同类型的天敌,中华大刀螳急速扩张,什么都吃。

生物入侵的概念现在才有

从现在的角度看,中华大刀螳就是典型的外来入侵物种。但是在19世纪,当时的人类并没有意识到,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其实是分区域分布的。

不同的大陆上有着不同的生物种类,而且随着漫长的时间演化,也形成了不同的食物链和生态体系。一旦某种全新的物种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就会打破当地的食物链,尤其像中华大刀螳这种捕食性生物,生存能力更为强悍。

进入20世纪后,人类才渐渐有了生物入侵这个概念。但是在了解了这一点后,很多物种,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实际上都已经被人类带到世界各地了。比如入侵我国的植物水葫芦,到现在仍旧在各地的水域里肆虐。

一种新的生物来到陌生的地方,就一定会重构当地的生态体系,如果没有天敌的话,这种生物就会独霸一方,从而影响当地的生物种类。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各国的海关都会严查动植物的入境情况。比如你出国去旅游,如果从当地带回来一种全新的动物或者是植物,在过海关的时候有可能就会被没收,而不允许带进国内,主要原因就是担心生物入侵。

不过现在的世界早就变成了地球村,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即便海关查验的很严格,但总会出现“漏网之鱼”,所以生物入侵做不到百分之百的避免。

而且从地球整体来看,人类既然打破了地域的限制,那么所有生物在地球内部整体的流动就会变成为一种大的趋势。换句话说,人类通过自身的这种行为,间接直接的推动了物种的进一步演化。

也可以这样说,生物入侵的概念,是当代的人类从自身的角度对某个地区生态系统的理解。站在这样的角度,人类自然能够看到某种新来的物种对当地生态的影响。

不过从地球自身演化的进程来看,这些情况都不叫事儿。亿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物种的演化和交流是很彻底的,所以生态系统被打破或者是重构,对地球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不过由于人类存在的时间太短,所以对这一点才会感到大惊小怪。

结语

人类当然不能跟地球比,地球是永生的,人类只活在当下。所以,从人类自身存在的角度看,凡是打破生态体系的情况,凡是不利于生存的局面,自然就要避免其发生。

所以说,不管现在的人类交流有多频繁,避免物种入侵还是相当有必要的。100多年前,中华大刀螳可以随意的带往美国或者其他地方,而今你要是带着这只小小的螳螂去国外,刚到海关就可能被拦下了。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1BqAHrj-wEP1IasF_oNw-b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