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PFIB(Xe)铣削制备软X射线透明样品

同步辐射光源产生的X射线具有高亮度与能量可调节特性,已成为材料科学、物理学等领域的核心研究工具。其中,能量最高约2 keV的软X射线,因覆盖多种元素的核心共振电子跃迁能级,不仅能实现材料的元素特异性分析,还可同步获取磁态与化学态信息;同时,其波长比可见光短两个数量级,使软X射线显微镜技术具备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为纳米尺度结构表征提供了可能。

基于软 X 射线的技术优势,X 射线透射实验(探测穿过样品的光子)成为研究样品完整结构(包括掩埋层)的重要手段,且 “光子入射-光子出射” 的测量模式便于施加电场与磁场,不会像电子测量那样干扰探测结果。

然而,这类实验存在关键瓶颈 ——样品需具备软X射线透明性。由于软 X 射线波段下,样品的衰减长度通常仅为几十至几百纳米(取决于材料与 X 射线能量),传统方案需将样品生长在厚度约100 nm的非晶 Si₃N₄膜上,但该方法无法覆盖单晶薄膜及需在特定块状衬底上生长的体系(如反铁磁体、半导体、钙钛矿材料)。

为解决衬底不透明问题,现有方法存在明显局限:选择性化学蚀刻法仅能去除样品特定部分,“提取薄片-转移至膜” 法则仅能研究小尺寸局部区域,两者均无法对完整薄膜进行分析;Ga FIB结合机械研磨的方法虽为里程碑式技术,但 Ga FIB 铣削速度低,预处理需经 “整体研磨至厚度< 100 μm凹坑研磨至几微米Ga FIB 铣削至厚度 < 1 μm” 三步,流程复杂且效率低下。

针对上述问题,Sina Mayr等人提出 Xe PFIB 铣削技术,旨在通过更高的铣削速度简化制备流程,同时建立原位透明度检测方法,拓展软X射线透明样品的适用材料范围。

材料与方法

样品体系与预处理

研究以 “块状衬底上生长的薄膜” 为标准样品体系,同时兼容块状样品(需注意 Xe⁺离子会直接作用于样品)。为保证 PFIB 铣削效果,衬底厚度需控制在 50~120 μm:厚度过薄的样品易碎,加工时需额外支撑;厚度过厚则易出现再沉积等铣削问题,具体厚度可根据材料的铣削速度调整。

对于厚度在 50~120 μm 范围内的双面抛光商用衬底(如钛酸锶(SrTiO₃,STO)衬底),可直接用于 PFIB 铣削;若衬底厚度超出该范围,需先进行机械预处理:将样品(薄膜面朝向玻璃)通过热塑性聚合物(Crystalbond 509,流动点 120 ℃)粘贴在玻璃支撑台上;使用 12 μm 氧化铝(Al₂O₃)磨料对样品进行研磨,直至达到目标厚度;研磨后用含 6 μm 金刚石的悬浮液抛光,降低表面粗糙度;最后将样品浸入丙酮,从玻璃支撑台上取下。

此外,非导电衬底需在 PFIB 铣削前沉积一层约 10 nm 厚的导电材料,以减少电荷积累。

图1减薄流程:(a) 将生长在衬底(灰色)上的薄膜(红色)粘贴在玻璃支撑台(蓝色)上;(b) 机械研磨 / 抛光步骤:去除部分衬底,使样品总厚度降至 50 μm 至 120 μm 之间;(c) PFIB 加工前:将样品从玻璃支撑台上取下,可选步骤为沉积导电层(橙色);(d) 用 Xe PFIB 在样品的目标区域选择性去除更多材料,直至这些窗口区域的最终厚度达到数百纳米量级;(e) STO 衬底上铣削窗口的 SEM 图像(拍摄角度与表面法向成 55°)。

PFIB铣削实验

PFIB 加工采用 Tescan Fera3 型 Xe PFIB-SEM双束系统。实验中,Xe⁺离子的加速电压设为 30 kV,电流最高可达 1 μA,可铣削出面积达 100 μm×100 μm 的透明窗口。以 50 μm 厚商用 STO 衬底为例,铣削窗口的 SEM 图像(二次电子探测器)需在与表面法向成 55° 的倾斜角度下拍摄 —— 该角度与铣削角度一致,可确保Xe 离子束垂直入射样品表面,是实现窗口最终厚度 < 1 μm 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Xe PFIB 束的电流密度分布具有更宽的最大值,相较于 Ga FIB 束尖锐的电流密度峰值,更易获得平整光滑的铣削表面,为后续软 X 射线透射测量提供良好的样品基础。

STXM测量

软 X 射线透射性能验证采用 STXM 技术:单色软 X 射线通过菲涅耳波带片聚焦到样品上,光斑直径约为 25 nm;采用雪崩光电二极管探测穿过样品的光子;通过样品在光束中进行光栅扫描,获得二维图像,从而分析窗口的软 X 射线透明区域与透射率。

结果与讨论

核心挑战与透明度关联方法

制备软 X 射线透明窗口的核心挑战是将铣削厚度精确控制在数百纳米范围内,且需在制备过程中实时调整铣削参数以保证透明度达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研究提出 “通过 PFIB-SEM双束系统,关联电子透明度与软 X 射线透明度” 的原位估算方法 —— 该方法需将样品安装在专用样品架上(可安装最小尺寸为 2.5 mm×2.5 mm 的样品),确保电子能穿过铣削区域(样品架不遮挡电子路径)。

图2  PFIB样品架:(a) 样品架设计图(用于固定样品的夹具以红色标注);(b) 样品架安装在 PFIB 载物台上的实物图

尽管受几何限制无法直接测量电子透射率,但可通过铣削区域的亮度间接关联透明度:当窗口薄至入射电子可穿透时,窗口背面会产生二次电子并到达SEM 探测器,亮度越高则透明度越高。这一关联逻辑为制备过程中的实时厚度控制提供了关键依据。

STO样品验证

在50 μm厚的 STO 衬底上铣削多个深度不同的窗口,实验测得 STO 的铣削速率约为 0.25 μm³/nC—— 以 600 nA 的 Xe⁺离子束铣削 80 μm×80 μm 的窗口,耗时不足 40 分钟。随后测量 1 keV X 射线穿过每个窗口的透射率,结果显示相对透射率范围为 1%~100%(100% 对应完全穿透的孔洞)。

图3不同电子加速电压下50 μm厚STO衬底上不同厚度窗口的二次电子探测器SEM图像:(a) 30 kV 加速电压下的窗口全景图;红色方框和蓝色方框标记的窗口在 20 kV(b)和 15 kV(c)加速电压下的图像。

选取透射率约 50%(红框标记)与 < 20%(蓝框标记)的两个窗口进行对比:在 30 kV 加速电压下,两窗口的亮度差异不明显;当加速电压降至 20 kV 时,亮度差异开始显现;降至 15 kV 时,红框窗口出现明显亮斑(电子透明),蓝框窗口则无电子穿透(不透明)。

窗口周围的亮环为电荷积累所致,源于PFIB束边缘去除了非导电衬底表面的导电涂层。这一结果证实,通过不同能量下的 SEM 亮度可有效关联软X射线透射率,实现原位透明度检测。

GGG/YIG样品验证

为验证方法的普适性,研究以 “150 nm 厚镓(Ga)掺杂钇铁石榴石(Y₃Fe₅O₁₂,YIG)薄膜 / 钆镓石榴石(Gd₃Ga₅O₁₂,GGG)块状衬底” 为样品进行实验:先将样品研磨至120 μm厚,随后用 Xe PFIB 铣削窗口(初始尺寸 100 μm×100 μm,铣削过程中缩减至 50 μm×50 μm—— 初始尺寸偏大可减少厚衬底的再沉积效应)。

实验测得 GGG 的铣削速率约为 0.3 μm³/nC,铣削同规格(80 μm×80 μm,50 μm 厚衬底)窗口耗时约 30分钟。

STXM 成像显示,在 Fe L₃吸收边(约708 eV)处,窗口最薄区域至少25 μm×25 μm 的面积对软 X 射线透明,且SEM图像中的亮灰色区域与STXM 图像中的亮区完全对应(表明厚度更薄)。

图4生长在GGG衬底上的Ga掺杂YIG薄膜的电子与软X射线透射率对比:(a) 10 kV 加速电压下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b) Fe L 边处的 STXM 图像(对应 (a) 中红色方框标记区域);(c) Gd M₅边处的 X 射线透射光谱(对应 (b) 中蓝色圆圈标记的最薄区域);(d) 1150 eV 能量下窗口的对数透射率图像(蓝色圆圈与绿色虚线圆圈分别为厚度计算所选区域)。

采用比尔-朗伯定律(Iₜ=I₀×e^(-d/λ))估算残留衬底厚度:在 1150 eV 光子能量下,150 nm厚的Ga掺杂YIG 薄膜透射率约为 71%,GGG 衬底的吸收长度 λ 为 0.335 μm,计算得窗口最薄处 GGG 厚度约为 100 nm,较厚处约为 500 nm,证实 PFIB 仅铣削衬底,未直接损伤 YIG 薄膜。

Xe⁺离子的技术优势

相同能量下,Xe⁺离子的穿透深度小于传统 Ga⁺离子:通过 SRIM 软件计算,GGG 衬底中Xe⁺离子的穿透深度为 11 nm,而 Ga⁺离子为 14 nm,可减少离子对样品的潜在损伤。此外,STXM图像中与PFIB 铣削无关的Fe耗尽区域、后期光刻制备的微波天线结构,进一步验证了该技术对样品的低干扰性,以及 SEM 实时观察厚度差异的可靠性。

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 Xe PFIB 铣削技术,通过10倍于Ga FIB 的铣削速度,实现了软 X 射线透明样品制备流程的大幅简化 —— 可直接采用 50~100 μm 厚的平面衬底,省略凹坑研磨步骤,同时制备出面积达100 μm×100 μm、表面平整的透明窗口。

建立的 “电子透明度-软X射线透射率” 关联方法,解决了制备过程中透明度原位检测的难题,经STXM 验证具备可行性。

该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拓展了软 X 射线透明样品的适用范围,可应用于无法在非晶 Si₃N₄膜上生长的材料体系,尤其适用于需要大面积或多透明窗口的软 X 射线透射实验,为单晶薄膜、特定衬底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表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Xenon Plasma Focused Ion Beam Milling for Obtaining Soft X-ray Transparent Samples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kI2XkCkDbAO1NzkxtTv8sR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