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onlinelibrary、LiveScience、FOX13。
追踪蟒蛇的意外发现
有没有感觉关于每个佛罗里达州缅甸蟒的研究记录似乎变多了?
真的是这样的。
自从1970年代缅甸蟒(Python bivittatus)被引入佛罗里达州当成宠物饲养后,这个顽强的物种就开始在当地扎根,至今已经繁衍了几十年,导致当地物种数量总数减少了70%,野兔甚至直接灭绝了。前几天我才刚写过一篇文章《美国佛州为消灭缅甸蟒出奇招!赏金猎人对付不了的,用玩具兔来解决!》有提到,可以先去看看拓展了一些信息点再回来。
对了,那篇文章被限流了,平台把所有读者都默认为是连的图片都看不得的“极度恐蛇者”,我怀疑这篇也会被限制。随便了,反正本来也没什么人看。
最近对当地缅甸蟒的研究变多了,是因为科学家们意识到对缅甸蟒的研究太不足了!为了阻止它们进一步毁灭当地沼泽生态,目前急需对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方方面面进行研究,才能找到根治它们的好方法。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生物学家马克·桑德福斯(Mark Sandfoss )及其团队从2024年4月开始就采用高频无线电遥测技术 (Telonics Inc.) 跟踪四条成年雌性蟒蛇。他们通过给这些蛇植入内部发射器来追踪,以此研究这些蟒蛇的行动。
去年年底的时候,佛罗里达州南部接近10摄氏度,研究团队发现跟踪的一条大柏树国家公园的缅甸蟒肿得很大,显然它吞下了一只鹿大小的动物。
消化了好几天都没有解决,然后在某天气温降到9.4摄氏度后,这条蛇的突然“变瘦”了,然后一只几乎完全没有消化的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出现在它的附近。
很明显,这只蟒蛇被冷得呕吐了。
虽然大家都知道蟒蛇在低于舒适范围的温度中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这还是科学家首次在野外观察到这种情况!
难得一见的场景
桑德福斯表示这样的发现几乎堪称惊喜,他们的团队马上就展开了研究,在今年7月份将研究发布到了《生态与进化》杂志上。不过说是研究,其实更多的是提供一个案例。
很多蟒蛇的消化系统都跟温度息息相关,很合理,变温动物嘛。当气温变低后,蟒蛇消化猎物速度比其分解的速度还慢,猎物烂在其胃部后,就会引发免疫反应威胁蟒蛇的身体健康,于是蟒蛇就会出现吐出猎物的行为。
而呕吐这个行为对人类来说没啥奇怪,但对蟒蛇来说,这会引起压力、重要营养物质的流失、电解质紊乱、感染,并可能导致死亡!2007年就有一个案例记录印度蟒蛇被认为催吐,吐出一只鹿后,2天内就死亡了。
该研究团队持续跟踪这只吐了的缅甸蟒,发现它在呕吐事件发生两个月内一直昏昏欲睡,反应速度变慢,并且似乎呼吸困难;甚至其皮肤变得暗沉,这可能表明呕吐事件对蟒蛇的健康产生了亚致死影响。
然而截止到2025年7月16日,它完全恢复了健康。
观察研究的意义
桑能德福斯的团队本来紧追那条吞下鹿的蟒蛇,目的是研究其吃鹿的频率和消化速度,没想到有其他的收获,不知道能对控制当地缅甸蟒数量有什么帮助,但显然是有用的。桑德福斯表示,呕吐的缅甸蟒它错过了一年中仅有的几次大餐,可能会因此错过繁殖期,如果是这样那就太好了!
但也有可能它会去狩猎另一只鹿来补充营养,然后进一步影响当地的白尾鹿种群。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PS)生物学家特拉维斯·曼吉奥内认为缅甸蟒是包括白尾鹿在内的当地野生动物数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它们在当地是没有竞争对手和天敌的,最长可达近7米的体长使得没有什么动物敢挑战它们。
不过这次观察研究算是给科学家们提了个醒,那就是低温是限制其活动范围的重要因素,它们能够生存的最低温度可能就是它们能够消化的最低温度。如果想办法利用起来,甚至能减少缅甸蟒的数量!
这项研究是一个更大的项目的一部分,那个项目打算分析缅甸蟒全年关于各个物种的觅食数据,希望能以此揭示缅甸蟒消化的基本生物学过程,不过这个研究目前还没有结束。呕吐蟒算是其中一个小惊喜发现。
桑德福斯始终保持兴奋,他表示美国没有处理过这种体型的变温入侵物种的案例,现在得到的任何信息都有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