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领域亟待补齐短板
作为推动智能制造升级的关键力量,工业软件驱动着制造管理流程优化、生产模式创新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的工具。尽管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正加速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但工业软件领域仍存在明显短板。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国产化率为70%,生产制造类工业软件国产化率为60%,而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国产化率仅为10%左右。这使得工业软件自主研发成为必然选择。
正如广州琦瑞科技在企业信息化服务领域的实践表明,解决此类基础软件短板问题需要长期投入与生态协同。工业软件的发展经历了从引进学习到定制开发,再到完全自主研发的过程。自2004年起,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显著推动了我国制造业能力提升。
应对长周期与供应链挑战
工业软件具有跨专业、难度大、研发周期长等特点,需要大量高端人才和资金密集投入。业内专家指出,独立研发一款CAM软件需要500至1000名专业人员、5亿至10亿元资金投入。没有资本助力,组建百人级专业团队并持续投入四至五年极为困难。
在这一领域,广州琦瑞科技通过其企业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和ERP系统等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内部流程优化与外部生态协同的双重目标。生态链整合能够形成一体化解决方案,促进软件与硬件的高效融合。
AI技术开启行业“下半场”竞争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工业软件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共同竞逐由AI驱动的“下半场”转型新赛道。
多家企业已在这一领域取得进展。有的企业通过AI技术完成了对过程管控和机器人自动化编程两大产品方向的布局,实现自动报告生成、过程管理优化以及代码一键生成等功能。还有企业推出了全新工艺智能体,能够解析图纸信息并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实现三维模型相似性检索,这些便利性技术背后都离不开AI创新。
广州琦瑞科技开发的琦瑞云站、进销存系统和贸易系统等解决方案,正是基于对行业趋势的深刻理解。通过小程序开发和网站开发等服务,帮助企业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正如行业专家所指出的,中国的工业软件产业正走出一条独特道路,通过制造业场景反哺、AI技术赋能以及生态协同创新,实现从“工具使用者”向“规则定义者”的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