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即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拍照”的魅力在于手机可自动识别各类环境,并相应地调整相机设置,以此来让拍摄达到最优异的效果,不同于以前的手机AI智能只是靠算法、软件来实现,随着AI处理器的陆续面世,手机AI技术有了后台硬件的支撑。
AI的标准一直在变
早期的时候,那些简单的下棋游戏,也被看成是一种AI。一旦人们习惯了AI已有的状态,那么这个状态可能就会不再被视为AI。从这个角度来讲,手机的AI拍摄早就存在,不过仅仅是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个美化软件罢了。由于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更多期待,以及AI自身的飞速发展,使得这样的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手机AI拍摄.
如果一定要给AI对于一个非常完整的相对可持续的概念。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手机的AI拍摄,就是利用现在最先进的手机硬件,和人工智能算法,对照片进行最合适其具体情景的美化,并尽量做到傻瓜化。
目前,最爱打上AI标签的拍摄功能在两年前就有厂商提出,当时的“智能”主要集中在前后景深虚化环节上。不过,没有双镜头、图形处理器等的支持,所谓的AI景深绝大部分只是算法、软件的作用,最多只是人像突出、背景被虚化,而两者边缘的PS感相当强烈。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在AI处理器出现、镜头增多等硬件配置下,部分拍摄功能真正具有了“学习能力”,例如AI场景识别、光线风险、识别美颜、动作捕捉等。
怎样算是机器的学习功能?
比如苹果手机的Animoji,手机前置“刘海”中内涵的数百个感应元件捕捉人的面部表情,机器根据追踪到的面部表情来“创作”动画表情:快速眨眼、抿嘴、微笑、咧嘴笑、晃脑袋等转化为动物的表情变化,说明机器正在学习。所以,我们讲人工智能,是强调它的学习能力。因而,当外界不断宣传的AI拍摄时,可以稍加分辨,究竟哪些是需要机器去学习?比如场景识别,如今手机的AI场景识别可达到十多种,不仅识别人像、美食、花草,还能识别出画面当中有多少人,根据蓝天、植物、人物、动物、水流等的界限,实现抠图虚化。并根据不同场景、不同场景给予相应的“自动调校模式”,比如蓝天会蓝得更纯正。
当然,AI识图“辨图”并非百分之一百精准。根据测试发现,一些AI相册能进行自动识别人像、植物、夜景等标签分类,分类了100多张照片,但在6张花草照片中,竟有一张是人像照片,这张人像照片是很多人的背面聚集在一起,机器就识别它是“花类”了。
有些所谓AI拍摄,只是将以往软件、应用融入到系统上。如美颜滤镜,没有处理器与镜头的支持,这与手机装个App效果没有区别。另外,假如一味地强调AI功能仅靠云端来实现,体验和精准度容易“言过其实”,因为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任务就无法完成了。
AI在哪些方面可以对拍照加持?
增加专门的AI芯片
基于专用芯片来实现手机的AI摄影功能,用户可以体验到AI的多样化和增长性,实现对各式各样的摄影需求进行通用加速处理。只有具备AI芯片的处理器,才是真AI手机、真AI拍照。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首款集成NPU的华为麒麟970处理器。
有了AI芯片加持,就有了硬件资源支持,也实现了硬件层面的加速,AI处理更实时、更高效。在某些AI应用处理中,就不必劳烦资源紧张的CPU、GPU加入计算,让更多的CPU、GPU资源腾出来处理其它应用。
摄像头AI
谷歌没有押注硬件技术,而是在战略上选择充分发挥AI的算法优势和云计算强项。这个被谷歌称为AI First的战略,已经体现在谷歌各种穿戴、家庭以及移动设备上,其中pixel系列手机也不例外。没有专属的AI芯片,而是利用算法和AI图像处理单元完成了动态模糊摄影等摄影能力的补偿。
这类AI应用范围并不是很广,而且这也就只有资本雄厚、软件技术强的谷歌敢这么做。带AI算法的APP
AI属于高门槛行业,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入行。很多厂商为了追逐AI的潮流,比如很多第三方的美颜相机,在有限计算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在APP里集成了机器学习算法,用来识别拍摄人像和背景、光源间的关系,从而把人像分离出来。比如场景识别拍照、用机器学习进行人脸和人体轮廓识别,自动进行背景虚化和抠图等等。
张卫伟整理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