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有个热议话题:“我们明明有了北斗,为什么国内还在用GPS?”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反映了大众对卫星导航系统的一个普遍误解。
事实上,手机并不是只依赖GPS。大多数手机能够同时接收北斗、GPS、格洛纳斯和伽利略等系统的信号。之所以界面只显示“GPS”,是为了统一和简化。就像手机能同时连Wi-Fi和数据网络,但界面只会显示其中一个。导航系统的工作方式类似:设备会自动调用所有可用信号,综合计算位置。
这种方式被称为“多模卫星导航”,在高楼间、隧道口或地下停车场等复杂环境里,不同系统的信号可以互相补充,避免单一信号失效导致定位中断。因此,当你看到“GPS”图标时,北斗其实也在参与。
一、融合导航:不是对立,而是协同
行业内并不存在“北斗和GPS对抗”的问题,当前的导航芯片大多支持多系统融合。
想象一下,你在重庆的高楼间找路,或者在广州的立交桥上要分清具体匝道,这时候,能用的卫星越多,定位结果越清晰。如果某个系统信号被遮挡,其他系统可以补上。多个系统同时参与,定位过程更快,不必长时间等待。
这是一种工程设计的必然选择,而不是不同系统的竞争。
二、时钟:定位精度的关键
多系统能够协同工作的前提是时间必须统一。
卫星定位的原理是计算无线电波的传播时间,如果设备内部的时钟有误差,结果就会偏差。
温补晶振是实现这一点的重要器件,它能在不同温度和电压条件下维持稳定的时间基准。
有客户的GPS模组选用了SJK TCXO 2016系列,考虑了三个因素:2.0x1.6mm的小尺寸、1.8V的低电压,以及在温度变化下保持稳定频率。即使环境温度波动,也不会影响定位精度。
三、尺寸与功耗:物联网设备的需求
在物联网产品中,设备的体积和能耗常常比其他指标更重要。
例如客户GPS定位产品,需要产品小巧,同时在户外能持续工作三年。他们选择SJK的TCXO 2520:
封装为2.5x2.0mm,节省空间;
工作电压1.8V,整体功耗下降约15%;
频率稳定,能够适应不同环境。
在此类应用中,元器件的价值体现在体积、功耗和稳定性之间的平衡。
四、图标背后的现实
那么,为什么界面上依旧是“GPS”?答案很简单:这只是用户界面沿袭的一个历史习惯。
实际上,所有智能手机都已经支持北斗定位。用户看到的“GPS”字样背后,北斗同样在运行。
在这个过程中,元器件企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SJK晶振为例,从1612超小型封装,到3225车载晶振,覆盖了不同的应用:
可穿戴设备需要低功耗;
车载导航需要耐受温差;
测绘设备需要长期稳定。
五、未来:技术的目标是“无感”
对用户来说,理解原理不是必须。开车无需懂发动机,使用手机无需懂芯片,导航定位也一样。
当你打开地图应用,位置立刻显示,路线自动规划时,背后协同运行的北斗、GPS、TCXO等技术已经被完全隐藏。
下次再看到“GPS”图标时,可以知道:除了GPS,还有北斗在发挥作用,还有众多元器件和工程设计在支持定位的可靠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