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21世紀的21堂課》一書,哈拉瑞著)
我们完全无从得知,2050年的就业市场会是什么样子。一般同意,机器学习和机器人将会改变几乎所有工作,从制作优格到教导瑜伽都无法幸免。但谈到这项改变的本质及急迫性,各家观点也就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只要十年到二十年,就会有几十亿人成为经济上多余的存在。但也有人认为,长远看来,自动化的影响也会是为所有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带来更大的繁荣。
所以,我们究竟是真的处于危险动荡的边缘,又或者这再次只是卢尔德份子歇斯底里的妄言?这很难说。早从十九世纪,就开始有人担忧自动化会造成大量失业,但至今从未出现这种景况。自工业革命揭开序幕以来,机器每抢走一项旧工作,也会至少创造一项新工作,而且平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次情况不同,机器学习将会真正让整个情势彻底改变。
人类有两种能力: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过去,机器主要是在原始的身体能力得以与人类竞争,而人类则是在认知能力仍享有巨大优势。因此,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工作迈向自动化,就出现了新的服务业工作。这些新工作需要人类独有的认知技能:学习、分析、沟通,特别是必须理解人类的种种情绪。然而,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已经在愈来愈多认知技能项目上超越人类,包括理解人类的情绪。而且,除了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之外,我们并不知道还有什么第三种领域,让人类能够永远胜过机器。
必须体认到的一项关键在于:AI革命不只是让计算机运算更快、更聪明,AI更搭配了在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种种突破。我们愈了解是哪些生化机制在支撑人类的情感、欲望和选择,也就愈能分析人类行为、预测人类决策,最终取代人类的司机、银行经理和律师。
过去几十年,由于在神经科学和行为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让科学家能够「骇进」人类,更清楚了解人类究竟是如何做出各种决定。事实证明,我们从选择食物到选择伴侣,都不是出于什么神秘难解的自由意志,而是数十亿神经元在瞬间计算各种可能性的结果。过去大受赞誉的「人类直觉」,其实只是「辨识模式」罢了。
优秀的司机、银行经理和律师,对路况、投资或谈判交涉并没有什么神奇的直觉,只不过是辨识出了某些一再出现的模式,于是能够闪过漫不经心的行人、拒绝无力偿债的借款人、戳破心怀不轨的骗子。而且,那些领域的研究同时也证明,人脑的生化算法距离完美还有很长一段路。人脑会想走快捷方式、想根据不完整的信息快速找出解答,而人脑的回路也显得过时,整套机制适合的是过去的非洲大草原,不是现在的都市丛林。也就难怪,就算是优秀的司机、银行经理和律师,也会犯下愚蠢的错误。
这代表着,就算是那些本来认为是靠直觉的工作,AI也能表现得比人类更好。如果是说AI能比人类更有那种难以言喻的第六感,这种事大概不会发生;但如果讲的是AI能比人类更懂得计算器率、辨识模式,听起来可能性就高了许多。
特别是如果某些工作需要「关于别人」的直觉,AI的表现就能优于人类。许多工作(例如在人潮满满的街上开车,把钱借给陌生人,商业上的谈判交易等等)都需要准确评估别人的情绪和愿望。那个孩子是不是会突然跑到马路中间?这个穿着西装的人,是不是打算从我这里一借到钱就消失?那位律师的言语威胁是认真的吗?还是只想吓吓我?只要我们觉得这些情绪和欲望是来自某种非实体的心灵,显然计算机就永远无法取代人类的司机、银行经理和律师。原因就在于:计算机怎么可能去理解「心灵」这种神圣的创造物呢?然而,如果这些情绪和欲望实际上也只不过是某些生化算法,计算机就没理由无法解译,而且解译的成绩一定比任何智人都来得好。
不管是司机预测行人想往哪走,银行经理判断借款人的信用好坏,又或是律师衡量谈判桌上所弥漫的情绪,凡此种种所依赖的都不是巫术,而是在他们无所觉的情况下,大脑就会透过分析脸部表情、声调、手部动作、甚至体味,来判读生化模式。AI只要搭配适当的传感器,绝对可以把这些工作做得比人类更精确、更可靠。
因此,失业的威胁不只是因为信息科技的兴起,而是因为信息科技与生物科技的融合。要从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扫描机,走到劳动市场,这条路肯定是漫长而曲折的,但花个几十年总是能走完。脑科学家今天对杏仁体(主司情绪与恐惧反应)和小脑(主司感官信息的整合与微调运动技能)的研究,就有可能让计算机在2050年比人类更适合担任精神科医师和保镖。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張望財鑫】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