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人正在用胡杨林为它编织一条绿色的“围脖”。更让人感动的是,这位被称作“胡杨公主”的女性,已经这项事业坚守了26年!
她是塔里木大学的李志军教授,每年暑假,当大多数人都在避暑纳凉时,她却带着学生扎根在沙漠最深处,只为了守护那片珍贵的绿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胡杨公主”的故事。
遇见胡杨:从犹豫到一生的坚守。
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这就是有着沙漠卫士美誉的胡杨。
26年前,李志军刚刚接触胡杨研究时,心里还存有顾虑。胡杨难研究的一点就是它很难扦插成活,研究都是基于室外的、野外的调查,短时间内肯定出不了成果。正因为如此,当时愿意研究木本植物的人并不多。
直到一位同行点醒了她:胡杨就长在你家门口,大片的胡杨林对我们当地生态环境有这么大的作用,你为啥不去研究它?一句话,让李志军豁然开朗,从此与胡杨结下了不解之缘。
触目惊心:亲眼目睹胡杨林消退。
上世纪末,由于气候变化、塔里木河改道,再加上人为的乱砍滥伐等多重因素,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林急剧消退。
李志军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在轮台县轮南镇看到胡杨大面积枯死的场景:枯死的胡杨树干直径将近七八十公分那么粗,没有近百年长不了那么粗,它太不容易了。看着这些经历了百年风雨的胡杨枯死在眼前,李志军心疼不已,从此再也放不下胡杨。
经过对干枯胡杨的根系取样研究,李志军惊喜地发现部分胡杨根部还是活的,只是因为缺少水分处于假死状态。研究结果上报后,当地很快将水输进了这片胡杨林。2000年,塔里木河生态输水工程正式启动,更多濒死的胡杨重新萌发出了新枝。
万粒种子:指尖上的温柔与坚持。
老胡杨活了,那怎么种好新胡杨呢?李志军又开始琢磨起来。
保护胡杨,先从采种、育苗开始。起初收集胡杨种子是用一种专门脱粒的机械,结果因为温度太高,种子失去了活性。李志军就带着学生用最原始的笨办法:把采到的果实晾晒后装到一个个小包里,轻轻抖动,再一粒粒慢慢搓开。
胡杨种子很小,千粒重只有0.078克,比芝麻种子都小。李志军每回都要提醒学生好多次:一定要轻一点啊!
上万粒种子,上万次指尖的细心磨抖、温柔触碰。在李志军眼里,这不算难。
万里奔波:建立中国胡杨资源数据库。
过去十几年里,李志军带着学生跑遍全国64个县市,收集胡杨种质资源4000余份,筛选出665份核心种质,建立起中国胡杨资源数据库和胡杨种质资源圃。
这是我们对中国、对世界胡杨遗传多样性研究的一个标志性成果。说起这项成就,李志军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万里奔波,在李志军看来也算不上难。2002年,她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支持后,她更是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60元一晚的旅店两三个人挤,房间的玻璃还是破的。半夜刮风起来,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笑,脸上刮得全是灰。冬季为观察幼苗越冬,李志军和学生在零下20℃的大棚里一待就是一天;夏天出门的野餐标配不是黄瓜、西红柿,辣椒酱,就是一口西瓜一口馕,还得不停腾出手赶走嗡嗡作响的大蚊虫。
突破难关:胡杨全生长季育苗移栽技术成功。
育苗最煎熬的时候,是眼巴巴等小苗露出那一点点绿。盼了一回又一回,回回等不来哪怕一根小绿芽。
翻来覆去找问题,最后发现是土壤盐碱太重。换成营养土,再加上细致的培育,控水,控光,成活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
育出了苗还不够,一次就得等两三年时间,李志军等得心焦,要给胡杨苗加上成长加速包。又是新一轮漫长的实验,失败,重来,育苗周期先是缩短至1年,如今,只用4个月。
这几天,李志军心情格外好。和学生在八月初移栽下的胡杨苗,成活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这意味着她最新的“胡杨全生长季育苗移栽”技术取得成功,胡杨人工辅助种群更新移栽成活率低的难题有了解决办法。
胡杨公主:鞋子里总有倒不完的沙子。
在三尺讲台站了38年,李志军不知道带了多少学生去胡杨林做调研。学生毕业的时候,她总记得念叨一句话:你们别看胡杨不说话,但它能做我们每一个人的老师。
能够在这么极端干旱地区的沙漠边缘,一站几十年,上百年,无私地守护我们,胡杨是智慧树。李志军说,研究了胡杨几十年,她更加清楚,干一份事业,就得像胡杨一样坚韧不拔。
不知从哪年开始,不少老朋友见了面都改叫她“胡杨公主”。她笑着问女儿:你说哪个公主的鞋子里总有倒不完的沙子呢?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接着再做,一代又一代把胡杨保护下去,让我们整个南疆都绿起来。
如今再做自我介绍,李志军总喜欢说,她是给塔克拉玛干沙漠“织围脖”,织了很长,还得继续织。
守护绿色:每个人都可以是“胡杨公主”。
李志军教授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守护生态环境不需要豪言壮语,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26年来,她就像胡杨一样,深深扎根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这片土地增添着一抹抹绿色。
当我们惊叹于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生命力时,也不要忘记那些像李志军教授一样,默默守护着这些生命奇迹的人们。
也许我们无法每个人都成为“胡杨公主”,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每一份努力,都是在为我们共同的家园“织”就一件绿色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