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国际顶刊《自然》旗下Nature News的头条,居然聚焦了我国南极科考的新突破——由太原理工大学孙宏斌教授牵头设计研发的秦岭站清洁能源系统,还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有专家直接表示:“其他科考站应学习秦岭站这一做法。”这到底是一套怎样的“神仙系统”,能让全球科研大佬都为之瞩目?今天我们一探究竟!
全球首个!
全球首个!南极科考站的绿色变革
这座以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的,就是我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秦岭站。在它附近,一套由风机、光伏、储能电池、制氢、储氢、氢能源发电等装置组成的完整能源系统超吸睛。今年3月1日,它正式投运,作为全球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清洁能源占比超过60%,每年能节约100多吨化石燃料,直接把我国极地科考带入绿色能源时代,这波操作简直666!
据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秦岭站队员王彬说:“在极夜环境下,它可以为我们站上连续提供至少14天的30千瓦电力供应。”这意味着什么?以往在漫长极夜,能源供应可是大难题,现在有了这套系统,科考队员们再也不用担心断电啦,能安心搞科研!
告别燃油!
南极科考能源转型有多难
以前,南极科考主要靠燃油供能,全球约40个南极常年科考站的一次能源供给都是燃油。但现在“绿色考察”成趋势,这种旧模式必须改。可南极那环境,极寒、狂风、暴雪频繁,极昼极夜交替,想实现清洁能源的稳定发电和储存,难度堪称地狱级别。
从2021年起,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下,太原理工大学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孙宏斌教授为首席科学家,联合多家技术团队开始集中攻关。整个系统从设计到运行,历经实验室模拟、现实类似环境模拟和实地运行三个环节。太原理工大学的极地环境清洁能源实验室,更是项目从概念走向现实的关键。
太原理工大学校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清洁能源首席科学家孙宏斌表示:“这个实验室要解决三难的问题,研究难、测试难、运维难,到了南极之后,我们的装备哪怕一个螺丝钉坏了都没有地方买。”为了让设备能在南极稳定运行,科研团队真的操碎了心。
从0到1!
中国方案惊艳世界
依托实验室成果,2024年9月,团队在国内完成了“风—光—氢—储—荷”系统联调联试。2024年11月,系统在南极冰盖安装调试成功并发出第一度电。今年3月1日,这套凝聚无数人心血的全球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终于在秦岭站投运,中国极地科考从此多了一抹亮丽的绿色。
孙宏斌教授说:“我们山西是能源革命排头兵,要把我们的技术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不仅是山西的骄傲,更是中国科研实力的体现!
这次秦岭站清洁能源系统的成功
为全球南极科考站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信未来
会有更多“绿色”能源应用在极地科考中
一起期待中国科研创造更多奇迹
点赞中国科研力量
2025山西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