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潮评赛丨你是“苹果人”还是“安卓人”:标签化背后的身份焦虑

潮新闻客户端 潮评赛选手 李雅楠

“你是典型的安卓逻辑、安卓人、安卓学历、安卓素质、安卓态度……”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众多网友都玩起了“安卓人”“苹果人”的梗。这个梗是博主户晨风在直播中多次提到的,该博主将所有事物简单归类为安卓和苹果两类,“安卓” 被他用来代表低端、劣质、差的事物,甚至延伸到“安卓学历”(大专、三本)、“安卓素质”、“安卓房”(隔音差、格局乱)、“安卓车”(油耗高)等。 “苹果” 则被用来代表高端、优质、有档次的事物,对应“苹果学历”(本科以上)、“苹果房”(户型好、装修佳)、“苹果车”(如特斯拉)等。

这种极端且带有明显歧视性的划分方式,迅速引发了广泛争议。大多数人都觉得荒诞可笑,但也有不少人觉得认同,这引起了我们对于消费主义和自身价值的沉思。

该博主用简单粗暴的分类方法将一切事物分为安卓和苹果,这本身就是一种品牌歧视。其潜意识认为带有安卓两字的产品都是劣质的,带苹果两字的都是优质的。用讥讽的语态踩高捧低,用一串数字衡量品牌价值,忽视了品牌背后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将对品牌的衡量上升到人与人的交往中:用“安卓”“苹果”两个标签审视他人。通过评判他人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通过堆砌商品标签证明自身价值,实则暴露了内心身份认同的焦虑和不自信。

然而,这种标签化思维也需要我们反思和警惕。用标签去定义他人,本质是一种思维的惰性,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质绝不是手机品牌所决定的,而手机品牌也并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外显。这种极端分类行为利用网络流量博人眼球,强化偏见。

真正健康的个人认同感应建立在不断内驱的自我力量中,而非消费选择。当我们谈论身份认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创造力、同理心、责任感等内在品质,而非其使用的商品品牌。只有跳出“用消费定义自我”的陷阱,我们才能建立更加真实、多元的身份认同。愿我们都能有勇气撕下这些被赋予的标签,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书写属于自己的、无法被归类的独特价值。

(作者系山西大学学生)

潮评别光吃瓜,输出高见;青评出击,不平就鸣。潮评大奖等你来拿。去圈子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J6bZSy3twGovZ78yGDCgg1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