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暨航天公益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举行。“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同步开幕,观众可以与“钱学森数字人”交流互动。
1955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怀抱。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他带领第一代航天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稳步前行的坚实根基。“很高兴能用这样的方式回到你们身边。”展览中,“钱学森数字人”再次亮相,并寄语青少年,不要停下探索的脚步。“数代航天人不懈努力,我们有了自己的火箭、空间站、探测器。今天,你们已经无限靠近和抵达的星辰大海,是我之毕生所求啊,真好啊!”
本次展览分为6个单元,集中展出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藏的70余幅照片、近80件(套)实物展品,真实再现了钱学森为中国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展览首次展出了钱学森等人发表的《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打印稿。这篇沉甸甸的稿件,在20世纪70年代末打破学科壁垒,将系统工程思想拓展至社会、经济、管理等领域。该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2月。
钱学森归国后,注重为国育才。在我国开展航天公益活动的30年间,中国航天基金会积极推动建设“钱学森书屋”,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建成12座。其中,第一家建在学校里的“钱学森书屋”,落户在陕西省宁强县实验小学。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这座书屋,为山里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知道原来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美,梦想可以更大、更远。”该校校长刘久亮感慨,“钱学森书屋”的目标并不是建立藏书库、实验室,而是在青少年的心中建造一座精神的“发射塔”,“这间书屋为孩子们播下了更多航天报国的种子,这种精神传承,是航天公益事业的根和魂。”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刘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