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火星上那块“会说话的石头”,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火星车钻了个孔。

2024年7月21日。

“毅力号”在一块叫“切亚瓦瀑布”的岩石上,取出了它的第25份样本——代号“蓝宝石峡谷”。

这动作看似平常。

但地球上的科学家们,盯着数据屏幕,心跳都快了半拍。

那块石头,有斑点。

毫米级的白点,围着一圈黑环。

像极了地球古老岩层里,微生物留下的“签名”。

我第一次看到照片时,真没想到。

一块几厘米宽的岩石切片,竟能让人脑补出一场四亿年前的火星生命史诗。

纽约州立大学的乔尔・胡罗维茨说:“这结构……不太可能是纯化学反应随便堆出来的。”

他没直接说“有生命”,但语气里的犹豫,藏不住兴奋。

要知道,这些黑环里有铁和磷酸盐。

地球上,这种组合常出现在微生物代谢后的残迹中。

南极冰湖底下,就有类似的痕迹——那是细菌把硫酸盐变成硫化物的“作案现场”。

所以问题来了:

火星的“切亚瓦瀑布”,是不是也曾住过一群微型居民?

澳大利亚的大卫・弗拉纳里当时就说了句大实话:“这特征,跟我们挖到的地下微生物化石,太像了。”

像,不代表就是。

科学讲究证据链。

而现在的证据,还隔着一层玻璃。

一层地球实验室的高精度质谱仪才能打破的玻璃。

因为“毅力号”再聪明,也只是辆火星车。

它能测成分,能拍照,能钻孔。

但它没法做同位素质谱,没法跑电镜,更没法像人类科学家那样,对着显微图像反复嘀咕:“等等,这个形态……是不是有点不对劲?”

NASA早计划好了:把这些管子送回来。

可计划卡住了。

预算砍了。

政治,火星任务就成了“可以再等等”的选项。

现在,1.4亿英里外的真空里,25根小管子静静躺着。

里面有泥岩,有矿物,有可能改写教科书的线索。

却没人能伸手去碰。

加州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凯蒂・斯塔克・摩根说得直白:“我们已经摸到极限了。”

火星车的设计初衷,就是“先找线索,后交给人类”。

可人类这边,还没准备好接球。

有意思的是,新研究发现,这些斑点不光有铁和磷。

还有有机碳。

而且它们出现在沉积之后,低温环境里。

说明不是火山烫出来的,也不是陨石撞出来的。

更像是某种缓慢的、安静的、甚至……有目的的反应。

蓝铁矿也出现了。

这玩意儿在地球上,是还原反应的典型产物。

换句话说,有东西被“消耗”了,电子转移了,化学世界悄悄变了天。

微生物最爱干这种事。

它们不发光,不走路,就靠抢电子活着。

所以《自然》配套评论才说:“这反应,像是有角色参与的。”

那个角色,会不会是生命?

我不敢下结论。

但我觉得,咱们离答案,只差一次回家的航班。

只是这趟航班,迟迟没有起飞日期。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fXECoD0-_ibQTinQR6O3Jd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