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吴哥,专注AI编程、AI智能体。立志持续输出、帮助小白轻松上手AI编程和AI智能体。
过去一年,AI 编程一路狂飙:海外有 Cursor、Claude、Codex 轮番上阵,国内也在今年集体提速,Trae、DeepSeek 3.1、CodeBuddy 等不断上新。竞争早已进入“深水区”。尤其是最近几月大家一直在用的ClaudeCode。
当下AI编程,不只比补全速度、上下文理解、智能体协作这些“纯体验”,更在模型能力、生态准入与合规边界上暗中较劲。
也就是说,单纯地工具之争不再成为优势,而被模型生态、与用户深度绑定的系统性综合性工具才能形成深护城河。
CodeBuddy 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 IDE 插件 独立 IDE 命令行 CLI 的产品闭环。
在“模型力+形态力+生态力”的三条赛道上同时加速,把 AI 编程从“工具”推向“基础设施”。
从插件起家:就地提效的第一步
最早,CodeBuddy 以 IDE 插件 形态切入,支持 JetBrains 全家桶与 VS Code,把补全、对话、单测生成、代码改写等能力直接塞进开发者的日常工作中。
“不换工具,只换效率”。个人当时用了,体感上已经不一样了。在已有项目里,日常开发效率提升 40%。
独立 IDE:“功能拼接”->“一体化工作台”
随着 AI IDE 赛道升温(Cursor 当时逐渐走红就是个典型信号),CodeBuddy 推出 独立 IDE,把“设计—开发—测试—部署”的链路整合进一个工作台,Craft 等智能体能力成为主角,适合做从 0 到 1 的新项目与大规模重构。官方站点与文档明确了 IDE 的定位与特性。在过去篇福中我也演示了,CodeBuddy+GPT-5生成的网站就是王炸级别,至今Claude对比还是差点意思。
在 8 月 21 日,CodeBuddy 国内版 IDE宣布公测,并首批接入 DeepSeek V3.1 等新模型(含 Hunyuan 家族),这是“国产模型 + 国产工具”在真实工程场景合体的标志性节点。
DeepSeek V3.1 在编程基准 aider 上拿下 71.6%,被多方报道为非推理类新 SOTA,且具备显著的性价比优势,为 CodeBuddy 的“快落地、强覆盖”提供了模型底座。
为什么我当时判断 CodeBuddy“被低估、该做独立 IDE”?因为插件更像“把 AI 接到你的 IDE 里”,而独立 IDE则是“把 IDE 重写成 AI 的原生舞台”。CodeBuddy 这一步,从补丁到平台,体验是完全不一样了的。
CLI 上线:三端形态闭环
9 月 9 日,腾讯发布 CodeBuddy Code(CLI),并同步把 CodeBuddy IDE 的全球公测推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意味着 CodeBuddy 成为国内乃至全球少数同时覆盖 IDE 插件 / 独立 IDE / CLI 三种形态的 AI 编程工具,开发者可按场景自由切换:
插件:老项目“就地”提效;
独立 IDE:新项目与大改造;
CLI:脚本化、自动化批处理。
CLI 的官方页面也给出了能力说明(终端原生、文件编辑、命令编排、可扩展 MCP 等),与现有工具链天然互补。
“时机掐得刚刚好”?
过去Claude一直禁止国内访问,最近也不装了,直接掀桌子,直指中国地区。 前面文章我提到,cursor不把用户当人看,提价,跟风禁地区使用,我已放弃它了。如今,Claude作风如出一辙。
总之,我认为CodeBuddy 不只是纯粹“替代 Claude Code”。显然在建立强大的护城河,重点于工程级别的智能体、更高记忆地上下文感知、自然语言闭环执行等多层面形成技术壁垒和差异化价值。
这是今天分享知识点,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