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为医疗事业带来惊人进步,在辅助诊疗、医学影像诊断、药物研究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同时也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使传统人工转向自动化,故引发了“AI取代医生”的言论。但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年前发布《Jobs lost, jobs gained》研究报告,从不同角度打消了这一担忧。
报告显示,由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驱动产业自动化发展,到2030年将有多达8亿人可能会丢工作。但医疗照护相关的岗位需求则将新增上亿个,其中以中国和印度的增长幅度最大。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医生、律师等职业高度专业且强调与人互动,难以被自动化。
专业程度高的职业自动化程度低
其次,社会老龄化加深,对医护人员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据麦肯锡统计数据,到2030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相比2014年将新增至少3亿,医疗保健支出将显著增加。
报告指出,老龄化和收入增加将带来全球8,000万到13,000万个医疗相关就业机会,包括对医生、护士、医疗IT人员以及家庭健康助手(health aides)、个人护理助手(personal care aides)、护理助理(nursing assistants)等产生巨大需求。
就中国而言,目前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9%,2030年这一比例将增至17%,届时中国对医护人员的需求将增长122%,净变化达2,680万人。
中国各类职业将随经济、老龄化、科技增长而增加
第三,人工智能会赋予人类某些“超能力”,用更短时间完成更多工作。如,决策支持工具能大幅提高医生工作效率,Gartner 称之为“人工智能增强”(AI augmentation)。
麦肯锡报告显示,仅5%的工作可完全自动化,有60%的工种其30%的工作耗时(work activity hours)可通过自动化缩短。受自动化影响,到2030年,中国将有16%-31%的工作耗时被自动化“优化”,人们周平均工作时间减少,医护人员将能够更加专注于患者和医疗本身。
由此可见,AI等科技驱动的“自动化”并不会直接或完全替代人类,而是形成分工协作。据 Gartner 的研究数据,到2022年,1/5从事非程式化工作者(non-routine tasks)将依靠人工智能配合完成工作。采用AI、机器人等还可代替人类从事一些重复、危险、脏累性质的工作,使人们把精力放在AI等无法企及的领域,创造更大的社会及经济价值。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