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颠覆性的BIM施工管理应用,你真的懂?

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的特点,BIM在装配式建筑各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将BIM和RFID相结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架构;集成的BIM-RFID系统的应用过程,包括在构件制造、运输、进场、仓储、吊装过程中的应用,并对BIM的推广提出可行性建议,推动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入,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不足,人工费比例不断增加,节能环保的装配式建筑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是工业化的施工过程出现的“错、漏、碰、缺”,施工管理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学者对装配式建筑做了各种研究,最突出的为BIM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其中BIM技术有了进一步研究,并开设了全国性的3D—4D—BIM项目;

关于BIM和RFID的研究成果较多,将BIM和RFID两个系统集成,并应用于包括从构件制作到安装完成的具体实施流程过程管理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笔者在整合BIM和RFID环境的基础上,提出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系统的理论框架,确认施工管理所需信息,建立基于BIM—RFID的现代信息管理平台架构。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1.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施工场地管理5D动态成本控制可视化交底

( 1) 施工场地管理。基于BIM的施工场地管理即在施工前通过计算机虚拟施工场地布置,模拟主要施工机械的施工过程,在满足塔吊吊运范围覆盖整个施工面的同时,尽量减少起重臂交叉;模拟主要材料场地布置,减少甚至避免二次搬运。

( 2) 基于BIM的5D动态成本控制。基于BIM的5D动态施工成本控制即在3D模型的基础上加上时间、成本形成5D的建筑信息模型,通过虚拟施工看现场的材料堆放、工程进度、资金投入量是否合理,及时发现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工期、资源配置,实时调整资源、资金投入,优化工期、费用目标,形成最优的建筑模型。

此外,利用BIM技术可以很好地处理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变更。当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发生时,利用BIM将变更关联到模型中,同时反映出工程量以及造价的变更,使决策者更清楚设计的变更对造价的影响,及时调整资金筹措和投入计划。

( 3) 可视化技术交底。可视化交底即在各工序施工前,利用BIM技术虚拟展示各施工工艺,尤其对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复杂节点进行全尺寸三维展示,有效减少因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错误理解,使交底更直观、更容易理解,使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高效。

2.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

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管理,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管理过程可以分为五个环节:制作、运输、入场、存储和吊装。能否及时准确地掌握施工过程中各种构件的制造、运输、到场等信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进度管理及施工工序,施工现场有效的构件信息,有利于现场的各构配件及部品体系的堆放,减少二次搬运。但传统的材料管理方式其信息不仅容易出错,而且有一定的滞后性,为解决装配式建筑生产与施工过程的脱节问题。

(1)构件制作阶段。

(2)构件运输阶段。

(3)构配件入场及存储管理阶段。

(4)构件吊装阶段。

3. BIM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管理中的集成应用

现代信息管理系统中,BIM与RFID分属两个系统———施工控制和材料监管。将BIM和RFID技术相结合,建立一个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即在BIM模型的数据库中添加两个属性———位置属性和进度属性,使我们在软件应用中得到构件在模型中的位置信息和进度信息,具体应用如下:

( 1) 构件制作、运输阶段。

以BIM模型建立的数据库作为数据基础,RFID收集到的信息及时传递到基础数据库中,并通过定义好的位置属性和进度属性与模型相匹配。此外,通过RFID反馈的信息,精准预测构件是否能按计划进场,做出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对比分析,如有偏差,适时调整进度计划或施工工序,避免出现窝工或构配件的堆积,以及场地和资金占用等情况。

( 2) 构件入场、现场管理阶段。

构件入场时,RFID Reader读取到的构件信息传递到数据库中,并与BIM模型中的位置属性和进度属性相匹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同时通过BIM模型中定义的构件的位置属性,可以明确显示各构件所处区域位置,在构件或材料存放时,做到构配件点对点堆放,避免二次搬运。

( 3) 构件吊装阶段。

若只有BIM模型,单纯的靠人工输入吊装信息,不仅容易出错而且不利于信息的及时传递;若只有RFID,只能在数据库中查看构件信息,通过二维图纸进行抽象的想象,通过个人的主管判断,其结果可能不尽相同。BIM-RFID有利于信息的及时传递,从具体的三维视图中呈现及时的进度对比和二算对比。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管理中应用的困难及建议

1. 应用的困难

( 1) 相关技术标准不完善。关于BIM,国外相关的技术标准较为完善,国内则比较欠缺,到目前为止,由官方发布的仅有意见稿,一些地区发布了地方性的实施标准,其通用性不足,没有统一的实施方案。

( 2) 行业认可度低。对于BIM等现代信息技术,国家大力支持,可行业内的认可度较低。设计院、施工单位等考虑自身利益,不愿意使用; 业主是BIM技术的最大受益者,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具体的收益数据,对未来收益的多少存在风险,业主在现实的利益面前不愿意冒这种风险。

( 3) 信息不流通。我国建筑业分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多个阶段,各阶段又分为设备安装等多个专业,各阶段各专业的利益主体不同,相互间的利益关系不一样,各利益主体间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的利益,不愿意将自己的信息共享,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的流通。

2. 应用的建议

( 1) 出台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管理应用标准。BIM技术推进信息交流和共享,BIM标准的制定需要政府和整个行业的共同参与,此外,将RFID-BIM应用到施工过程管理中还需要更高层次的应用标准,这样才能满足行业应用需求。加快实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出台国家强制性应用标准。

(2) 加大对BIM及相关软件的开发力度。我国BIM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除核心建模软件以外的其它BIM软件开发较少( 如与BIM接口的软件) ,并不能达到现代信息技术真正意义上的集成、共享、协同、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BIM的发展,因此,加大BIM及其相关软件的开发力度刻不容缓。

( 3) 加强人才培养与持证上岗规定。在我国BIM技术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需要大批量懂软件管理又精于装配式建筑的专业型人才,对人才进行统一考核,实行持证上岗。

( 4) 加强信息协作与信息共享。企业信息关乎自身利益,因此企业一般不愿意共享自己的数据资源,这使得模型中缺少应用数据,降低模型使用的价值。因此政府或行业各部门一方面应鼓励专业间的信息交流,另一方面应加强信息管理,防止内部数据资源的流失,保护企业权益。

现有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优点与不足

1. 优点分析

所谓装配式建筑就是用预制的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相较传统建筑来说,装配式建筑所需物料堆放场地小,施工噪音小,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同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只需对地基做相应的处理之后即可进行组装,施工速度快,劳动强度低。另外标准化、机械化、高精度的生产方式,保障了建筑物的质量。因此,装配式建筑包含了传统建筑无法比拟的优点。

2. 不足分析

装配式施工也存在很多问题。施工进度受厂商构件生产的速度、运输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施工过程中的变更对构件的生产不利,安装过程中容易出现“错、漏、碰、缺'' 等情况。装配式建筑无论是制作还是安装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我国建筑产业化进程尚处于初级阶段,缺少一批懂工业化技术并熟悉装配式建筑的专业型人才。

结 论

BIM技术作为21世纪建筑业发展的重要变革,将成为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动力,借助BIM技术,可以避免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错、漏、碰、缺”。进一步优化资源、工期配置,顺利完成工程目标。所提出的基于BIM技术集成的建筑施工过程管理方案有助于提升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管理水平。融入更多先进理论技术的BIM技术的深度集成是未来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71222G0PQ43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