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通过机器人订餐、工作,和机器人交互式聊天一步步成为现实。现在,多家IT公司推出了对话式人工智能。不过有人担心,我们会不会成为技术面前的“透明人”?人工智能法理与伦理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女:帮我找一下手机?
小冰:又找不到了吗?我现在给你打个电话你注意听(手机铃声响)
小朋友:那我手机呢?
小冰:小朋友,你这么小就有手机啦?
近些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与真人对话的功能,同时还能自动分辨参与对话人的性别和人数。
百度智能音响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和大范围应用的展开,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现实的发展状况以及其可能带来的问题有了更多的争议和思考:“我”作为使用者是不是把自己大量的信息都交给了机器?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向记者表示,现如今我们或多或少都在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那就是人在机器面前有可能是一个“透明人”。
通过你的所有的网络服务的接收的学习,机器不断地在认知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个人相对机器来说是没有隐私的。
技术与伦理也无时不刻地冲撞着火花,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企业在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商业化领域中的每一步动作都显得小心翼翼。某IT公司人工智能商业事业部总经理曹文韬:
对目前所有的人工智能所处的现状来说,最大的商业价值,在于人类对人工智能所赋予的信任。
信任这两个字的确是说起来容易,但建立起来无比艰难,朱巍表示,仅靠企业方面进行探索和自我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法律层面进行有效的规制。
比如说互联网直播,某些平台每天上传短视频可能上千万条,这么多的短视频靠人去审核肯定不可以。那么这个时候就通过人工智能去审核哪些违规、哪些不违规。如何判断的标准,一方面是依据法律,另外一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喂养大量的数据。所以这些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其实也是伦理问题、法律问题。
记者:冯 烁
责编:李兆颖
编审:刘志军、李 锐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