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倾盆的北京,坚持来上班的小秦看着窗外被浇透的城市,心中的焦虑依然无法抹去,家里的孩子已经打来过好几个电话问她什么时候回家,而手机上叫车软件显示的“预计还要等待2小时”的信息让她无所适从。
空气燥热的上海,已经半夜1点多了。Evan看了一下手机,即便是市中心最繁华的商务地区,叫车软件上显示附近依然无车,她想下楼碰碰出租车的运气。结果发现路边有十几个同样在等待的夜归人。好不容易一辆出租车开过,也显示的是载客。又是一个不眠夜……急也急不出来了。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里关于网约车的内容越来越多,开始是有点赞的,分享红包的,但渐渐地,吐槽的,发泄的占据了上风。
但不管怎么样,大多数人已经将叫网约车放在了首位,代替了叫出租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滴滴之类的平台用大量的优(shao)惠(qian)培养起来的。
当只用几块钱就可以享受到平时要花几十块钱的叫车服务,多少人会经得起这样的诱惑,特别是车上还提供水、充电,甚至热点等服务,热情的司机让许多人受宠若惊。但是这最初的服务现在还有多少呢?
现在,我经常听到的是这样的对话:
“师傅,你到哪里啦?
不是啦,我在XX路口呀,你看到我了吗?
什么,开过了,让我走过去,搞什么呀!你开过来!
师傅啊,已经过了10分钟了,你到底开到哪里去了啦?”
一股焦躁气息逐渐弥漫,更有一股无奈的情绪在慢慢诞生。
问题是,焦虑的不仅仅是叫车人,网约车司机也有同样的情绪。
当政府对网约车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对司机的要求越来越严,时不时的临检让许多人都胆战心惊。所以除了以做网约车谋生的人,不少注册成为网约司机的人都属于“赚点外快”的性质。
我有几个朋友就是如此,最近都不开车了,究其原因就是补贴太少,没有意思。当美团大战滴滴时,他们都会出动,赚取着平台为了竞争而投入的热钱,那时一天赚上千算少的。
4月上海美团滴滴大战时两平台对司机的补贴政策
所以当你享受着平台为了竞争提供的优惠时,司机也同样拿着平台的补贴,但当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的时候,并且风险越来越大的时候,不少人就不做了,反正也没有损失。所以叫车人就会发现怎么车越来越少了。本来碰到天不好,或者时间段不对时就难叫,现在越发艰难。
其他开车人对网约车的焦虑与无奈也越来越多。
曾几何时,上海街头的比亚迪秦和荣威550成为了网约车的代名词,只要看到这类车在绿灯时不开,在路上爬行,甚至突然一个连跨几根车道的急转的突兀与怪异的行为,就明白这是一辆网约车,大多数司机的办法就是远离。
当看到网上时不时抱出来的网约车的负面消息,相信这种焦虑已经不仅仅在叫车人身上了。
有何解决方法?在我看来,目前尚无。
我最近参加了一个论坛,讨论网约车与分时租赁的未来,以及无人驾驶对这两个领域的影响。由于话题比较遥远,特别是无人驾驶在近期基本对于这两个领域没有丝毫帮助,所以只能算是发散性思维了。
目前来看,网约车的需求面更广一些。因为不是人人会开车,即便会开车,不是人人都能把车开好。而且业态分布比较有意思,大城市网约车发达,二三线城市分时租赁很红火,到了四五线城市,又是网约车更热。
但看未来,无人驾驶对网约车的影响也更大,因为可以大幅降低人力成本,不过同样也会带来大量的网约车司机失业,此外,在法律法规、用户习惯和安全上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
这些其实对于打车人还没有任何影响,只是专业领域的讨论,但网约车发展到现在,在我看来,其实已经步入了瓶颈。
用钱培养起来的用户群已经习惯于这样一种出行方式,但对于服务的需求和要求却在不断增加,而网约车司机的巨大流动性却无法满足这些。所以,打车焦虑症的出现丝毫不感到意外,而且目前没有解药。
撰文//郑烨 图片//网络
对于网约车这个话题有什么想说的?留言告诉我们吧,我们会从留言读者中随机抽取一位,送出Tomica车模一个。
上期中奖读者
请中奖读者后台留言快递地址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