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奇 时评作者
备受关注的首场神经影像领域的“人机大战”在国家会议中心落下帷幕,在脑肿瘤和脑血管影像判读比赛中,医疗AI最终以高出20%的准确率战胜了医学界的“最强大脑”。据悉,如果这款AI产品投入使用,核磁检查的出片速度将从现在的几天缩短至几分钟。(7月1日《北京青年报》)
清代医家郑钦安著书有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BioMind天医智”近90%的准确率,着实令人赞赏。而作为一类医疗技术的应用手段,医疗AI与名医的竞赛,也令不少人开始畅想,人工智能对医生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诚然,处理医生与AI的关系固然重要,可真正决定医疗AI发展轨迹的,恐怕不是医生,而是病人。
试问医疗AI技术的推广,能给病人带来多少好处?有人说,人工诊断与AI诊断的结合,能大幅提升诊断准确率,帮助医生治疗病人;有人说,医疗AI的高速诊断特性,能有效缩短出片时间,提升治疗效率;还有人说,医疗AI的应用能节省医生的精力,让医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在创造性的事务上。
事实上,医疗AI为病人诊疗,不一定经由医生的手实现,病人能直接从医疗AI中获得什么,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诚然,CT胶片能反映病人自身体内的实际病情,可对大部分病人来说,看胶片犹如看天书,病人不得不单方面地依靠医生了解病情,信息的不对称性由此体现。可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医疗AI若仅执于医生之手,恐怕病人也不太放心。
回顾过去,有不少医患矛盾,皆是由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产生的。事实上,病人对医生的遗嘱,多多少少都有会一点疑虑。而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病人获取医疗信息的手段非常多。手机电脑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强化了病人自我检查的主动性。即便医生有详细的医嘱,有不少病人依旧喜欢“百度一下”,自行查看病情。有一部分病人,则因误信网上的只言片语,信网不信医,导致病情的恶化。医疗AI用于病人之手,最大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权威的可信的诊断。
实际上,近年来也有不少国家和机构,加强了医疗AI在家用层面上的应用。例如,现在已有一家以色列公司Emerald Medical Applications 开发了一款拍照识别皮肤癌的人工智能APP,并在 FDA 注册。随着医疗AI的深入拓展,成为病人手中的“诊断利器”也许也不再遥远。它一方面能缩短病人所需的医疗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增强病人对医疗服务的信心,而由人工智能延伸出来的智能化分析功能,也能在检查早期病症上做出更多努力。
当然,医疗AI是否能落地,还得突破不少伦理上的冲突,毕竟古人说:“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就目前来看,机器不具备“人性”,在处理医患关系方面,自然不如医生得心应手。可随着AI技术的深入推进,在强人工智能时代,人机互动可能会更为密切,在关爱病人方面,也许未来的医疗AI,能具备医生不具备的“好友品质”。希望有关的科研机构,能着眼病人的现实需求,在医疗AI家庭应用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毕竟需求牵引,才能创造最好的医疗服务。
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指出:“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等迫切民生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服务。”不可否认,从医疗影像学结果到具体治疗,还有一段距离。但“BioMind天医智”的胜利,对医疗AI发展来说,也有积极的作用,至少它能让病人,越来越相信医疗AI的价值。所以,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都应该乐观看待医疗AI的到来,而相关的科研开发、院校教育、用户培养必须早日跟上。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赞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