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的最后一天,南接双流、北连新都的成都地铁3号线二、三期全线轨通,年底开通的日子越来越近。为保证开通质量,这条新线的线路检测工作已经铺开。
和以往人工检测不同,这次给新线做“体检”的,是一辆20余米长的黄色综合检测车。据成都地铁运营公司介绍,这是成都地铁首次在新线检测中使用综合检测车,和人工检测相比,这种“智慧轨道”新维保检测精准并且效率颇高。
4小时照出3号线二期“轨道X光” 以往人工检测需半月
据悉,这辆综合检测车,是个20余米长的黄色“方块头”。5月28日凌晨,地铁3号线一期停运后,这个方块头进入了已铺轨完成的3号线二期,展开新线检测工作。3号线二期工程南起双流西站,北接一期工程太平园站,线路全长约17.3公里。如果采用人工检测大概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而此次综合检测车进场,仅用了近4个小时就完成了线路的轨道检测。
该综合检测车以40公里的时速驶过轨道,能自动生成7、8项数据的报告,测量精度以毫米为单位,检测车底的8个摄像头还能抓拍下有问题的点位,就像“X”光一样,一目了然。综合检测车在工作的同时不仅能给轨道做“体检”,事实上,当车子驶过轨道时,给地铁列车供电的接触网也一并接受了“体检”,进一步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 打造地铁"健康系统"
据了解,综合检测车只是成都地铁“智慧轨道”中很小的一部分。近年来,为了适应线网发展需求,成都地铁一直不断地在引进新设备、研发新技术,目前已经取得了一部分成效。除了“研发智囊团队”外,成都地铁还和西南交大的轨道联合实验室有产学研方面的合作。
据悉,目前“瓦斯智能检测”、“地质雷达机器人”、“轨道智能巡检机器人”、“接触网智能巡检系统”等课题都在研发过程中,有的已初步成型,预计今年内都可取得阶段性进展。
目前,成都地铁正在建立地铁轨道大数据中心,建成后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深入分析、预判规律、指导维护管理,从而打造一个健康的系统,探索“状态修”。而这种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的“智慧型”检测设备依托大数据中心为基础,通过平台整合数据信息,形成地铁“健康系统”,各种智能检测设备采集上传到云端后,后台系统可进行智能分析,将地铁轨道的状态通过颜色、形状、数字等多种方式标注出来,从而进行预警和趋势预判。以成都地铁综合检测为例,红色的点位代表维保,绿色点位说明暂时性健康。基于可靠性设备健康管理,利用状态检测和诊断技术,识别关键设施,开展劣化预判,支撑维修策略优化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的“智慧型”检修俨然成为行业的主流趋势。
未来,“智慧型”检修将成主流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的安全可靠至关重要。线路设备是运营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设备的可靠性直接决定着列车运营的安全性、平稳性和舒适性。与此同时,线路设备存在种类繁多、缺陷多样、维修频繁等特点,原有的被动式管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线路维修工作。因此,如何采用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对线路设备的主动式管理,提升资产寿命,降低运营维护成本,保障运营设备的安全可靠,是轨道交通线路维护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究的课题。
据中国轨道交通网统计,截止2017年年底,中国已有169条地铁线路开通运营,未来两年,还将有超过80条地铁线路新增运营,这对线路、车辆检测工作而言,同样面临着“智慧检测”的挑战。因为,这不仅仅存在着新线检测的严苛性,还包括对既有线路老化现象检测任务的繁重性。而纵观目前线路检测市场,无论是新线还是旧线,当下多采用“日检”、“月检”等传统维保手段,但随着国内地铁里程的不断增长,这种传统方式难免耗时耗力,加之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智慧型”检测设备应运而生。
当然,与线路相匹之的车辆“智慧型”运维也是近年一直持续的热点,更是成为各大地铁公司争相引入和发展的趋势。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简炼曾在“2017(第三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维保创新与实践研讨会”上明确表示,运维智能化是方向。通过“智能化运维”发现问题、判断问题、处理问题、代替零部件将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维修手段信息化、科学化,解决规模化大线网运营带来设备维保体量增加和设备批量深度维修需求,将是必然的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城市“智慧轨交”是以技术为主体,但新技术的应用终归离不开行业各界力量的扶持,如何提升技术以及在应用端突破推广应用?仍然任重道远,毕竟,还处于孵化期的“智慧型”检修,需要更多的力量参与其中......
平台编辑:小轩
图文来源:轨道交通网
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告知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