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4 日晚间,微软以 7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 Github。此时,GitHub 有超过 2700 万开发者,托管多达 8000 万代码。不过却一直没有盈利,2016 年前三季度营收 9800 万美元,亏损 6600 万美元。
对此,在开发者活跃的CSDN和知乎等社区,关于微软的段子是这样的:“大家以后将使用Github家庭版、Github社区版、Github专业版、Github企业版,普通程序员建议订阅使用付费软件Github 365。”
而网友关于苹果的段子也好不到哪儿去:“要是被苹果收购,估计所有开发者都要有Mac才能访问,移除代码还得要注册Apple ID。”
开源摇身一变,成时代宠儿
要说明现在开发人员有多受重视,只需看看规模逐年扩大、曝光度和关注度逐年提高的各类“开发者大会”。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公司内部的“工程师”,各类大会中被称呼为开发者的群体,更多指外部开发者。
根据来自权威报告的估算,全球开发者数量在2100万左右,大多数供职于硬件、服务以及SaaS等行业的中小型企业中,且其中21%的人“不上班”,而是与团队远程协作。
开发者已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是互联网大公司生态得以运转的重要力量。
所以在今年的WWDC上,苹果CEO库克开场就对6000多名开发者高喊:“欢迎回家,开发者们!”
相信他是真心的,因为数据不会骗人——苹果App Store十周年,200多万个应用,收入累计突破1000亿美元,平均每个应用带来收入5万美元(苹果与开发者三七分账),每周5亿访问量。这背后是来自77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2200万开发者的支持。
这次WWDC也是近年来最“软”的一次。苹果没有展示任何硬件产品,第一天的开幕式全部围绕iOS、macOS、watchOS、tvOS四大操作系统展开,并公布了包括AR开发工具ARKit 2.0和机器学习训练平台Create ML在内的一系列针对开发者的新动向。
其目的再明显不过:突出开发者的位置,以吸引更多人才充实苹果生态。
微软“苦追”GitHub也是出于相同的考虑。作为面向开源和私有软件的代码托管平台,目前GitHub服务150多万家机构,汇集了2800多万名个人开发者,托管了8500多万个代码库。
GitHub在2015年的最后一轮估值是20亿美元,而现在的收购价是75亿美元,翻了3倍还不止。GitHub的巨大价值就在于它能让微软更好地与千万数量级的开发者接触。
在苹果的WWDC、微软的Build大会、谷歌的I/O大会、Facebook的F8大会等由大公司发动的纷繁开发者大会之外,各类开放的开发平台也在凸显公司对开发者的重视。
得开发者得天下。互联网公司的终极角力,就是“吸引开发者”的竞赛。
市场表现也证实了这个逻辑。WWDC开幕当天,苹果股价一度上涨至193.42美元,收于191.83美元,市值达到9428亿美元,再创近年新高。苹果有望成为美股历史上第一个市值突破万亿美元的公司。
巨头改变态度,诚意巨大
开发者地位上升的深层原因是,我们已走到互联网红利末期,市场重新进入新一代技术开荒期,新商业机会的技术门槛徒增:云计算、大数据、AI、区块链……无一不需要大量开发者来贡献力量。
微软收购GitHub,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云服务引流”——微软需要这样一个对开发者有吸引力的社区。GitHub将归属于微软的“云计算与人工智能平台”部门,以期和微软的云服务Azure产生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开发者自身也在寻求更大规模、更灵活的协作,和更好用的工具与环境。
GitHub被微软收购引起不满,是因为微软一度站在这种“开放”价值观的对立面。微软的“黑历史”在于,在其鼎盛期,奉行“一山不容二虎”的垄断策略。比如他们曾直接在广告中对比自己和开源系统Linux,称基于Linux的免费方案虽然部署起来便宜,但维护却需要巨大成本。
这种对小公司、开发者不友好的姿态,在时代变化后,直接导致业务失败。其实在GitHub诞生两年前,微软就曾于2004年推出自己的开源平台CodePlex,谷歌于同年推出了Google Code,但它们都竞争不过中立、独立的GitHub平台。
2018年将继续是“开源”的一年。在总共5200多名受访开发者中,超过92%的人同意开源工具对开发创新至关重要,接近50%的人表示他们使用的绝大部分工具都是开源的。
从智能手机到平板电脑到商业平台,到包括游戏、AR、VR、AI、云计算、万物互联在内的所有事情,各种新概念纷至沓来。这背后都有开发者夜以继日的热情和努力。
反过来,这又让商业保持了对技术的依赖性,让解决方案始终在更新换代,从而继续维持着开发者整体的“黄金时代”。
这便是开发者时代到来的特征:永远的技术迭代,永远的不可替代。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