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理想汽车公开叫板特斯拉FSD:一场智能驾驶的「硬核对决」

2025年2月26日,理想汽车CEO李想连发多条微博,回应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入华引发的行业震动。核心信息很明确:欢迎任何人,在任何地点,用理想AD Max V13与特斯拉FSD V13进行对比测试。这场隔空喊话,不仅是对自家技术的自信表态,更像是中国本土车企向全球智能驾驶标杆发起的一次公开挑战。

特斯拉FSD入华:鲶鱼效应还是水土不服?

2月25日,特斯拉向中国用户推送了2024.45.32.12版软件更新,搭载HW4.0硬件的车型可激活“城市道路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包括识别红绿灯、自主变道等。这被视为FSD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信号。不过,实测反馈显示,FSD在国内的表现更像“移植版”——部分场景下存在侵占公交车道、误判交通标志等问题,甚至被调侃“12分都不够扣”。

特斯拉的短板来自数据训练限制:由于法规要求,特斯拉无法将中国道路数据传回美国训练,只能依赖公开视频进行模型优化。马斯克在财报会上坦言,这“并非理想方案”。相比之下,理想AD Max V13的底气来自本地化数据积累——基于1000万段实际驾驶片段(Clips)训练,且已实现全场景端到端功能(车位到车位、城市+高速路况覆盖),无需依赖高清地图。

技术对垒:理想AD Max V13的「杀手锏」

从官方披露的信息看,理想AD Max V13的核心能力包括:

1. 全场景端到端:从停车场到高速收费站全程自主通行,支持ETC自动识别;

2. AI推理可视化:系统决策过程可实时显示,降低用户对技术的不信任感;

3. 零接管能力提升:在高速及环路场景中,系统对突发情况的处理更接近人类驾驶逻辑。

而特斯拉FSD V13的优势在于全球经验积累,北美地区的复杂路况训练为其算法提供了多样化样本。但中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环境(如电动车、行人密集穿插)仍是其适应难点。

市场反应:一场没有输家的竞争?

特斯拉FSD入华后,国内车企的反应耐人寻味。小鹏汽车何小鹏表示“热烈欢迎”,强调行业需要技术碰撞;阿维塔总裁陈卓则称“希望相互切磋,共同推动智驾普及”。这种开放态度背后,实则是中国智能驾驶市场的特殊性——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速超40%,但消费者对高价附加功能(如特斯拉FSD售价6.4万元)的接受度有限。

理想汽车的策略更务实:通过免费推送高阶智驾功能(如AD Max V13),降低用户体验门槛。而特斯拉若想复制北美市场的FSD订阅模式,可能需在价格或本地化适配方面做出让步。

挑战与争议:技术狂欢背后的隐忧

尽管车企高调宣传,但智能驾驶的落地仍面临现实瓶颈:

法规限制:国内L2级辅助驾驶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与用户期待的“自动驾驶”存在落差;

数据安全:跨国车企如何平衡数据本地化与模型训练效率,仍是待解难题;

用户信任:频繁的接管需求(尤其特斯拉FSD)可能削弱消费者对技术的信心。

写在最后:消费者才是终极裁判

这场理想与特斯拉的对比,本质是两种技术路线的较量:一方依赖全球化经验,另一方深耕本土化数据。短期内或许难分高下,但长期看,胜负手在于谁能更贴近中国用户的实际需求——比如应对城中村窄路、外卖电动车突袭等“特色场景”。

至于普通消费者,不妨保持观望:技术迭代的速度远超预期,今天的“半成品”或许明天就会成熟。唯一能确定的是,竞争越激烈,用户的选择权就越大。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nrzHs-2WtIslg9fbyOXZsO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