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Head in the clouds

(2016悉尼的luna park)

如今啥都谈“云”,

最近最impressive的这个提法就是“head in the clouds”。

这个短语查了下历史的翻译居然是“胡思乱想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意思,

如今可以解读成“头脑云”了,

大概就是如何用互联网大数据增强我们的大脑的问题。

一种增强是记忆增强。

cloud那么厉害,相当于扩展了大脑的存储资源

很多死记硬背的是不是都不用背了,需要的时候搜一下就行?

其实,事实性知识依然很重要。

就算你搜,也需要提供keyword吧。

该背的还是要去背和记忆,特别是这一代娃的教育,不能啥都靠“云”。

cache还是越大越好的。由于能记住什么也不是凭主观控制,所以觉得有意思的、有用的、被要求记住的东西,还是要努力去记,最后剩下什么是个人经历演化的结果啦。

另一种增强是决策能力增强。

现在大数据大火,有言论说“大数据比你妈和你自己都了解你”,所以,听大数据算法的。

这是一个陷阱:就算大数据比我们更了解自己,我们应该直接听算法的吗?

《未来简史》里给未来划分的三种人里有一种就叫“无自主的人”,也就是听算法的人。

其实算法不是“更了解自己”,是更“顺着”历史里表现出来的自己而已。

所以,

这也是人生的explore-exploit问题,

虽然exploite短期体验看起来更好,

但长期还是需要explore的,

这就要我们摆脱算法,

有意识的摆脱个性化

不能老听算法的。

避免定制化通过算法获取信息,知识也要“营养均衡”

所以呀,也许个性化新闻推荐类应该是头号需要被摒弃的产品

非个性化新闻源应该是有持续价值的,定个喷嚏图卦、看个网易新闻还是更踏实一点,兼听则明。

警惕算法推荐给我们的选择

”留下痕迹“的大数据也是我们历史自己的足迹而已,总是“因循守旧”应该也不是我们自己想要的,更何况,算法背后的开发者还有他们居心叵测的利益呢。

所以,大数据算法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身体外的一种“潜意识”系统(利用我们经历的历史来做判断和决策),虽然很多时候“便捷操作”的看起来挺好,盲从,则会有各种“偏误”。

所以,关键问题上,对待算法给出的选择,需要多一个心眼儿,有意识的”理性“的加工一下再做决策。

这应该算新时代的一种思维陷阱了,类比心理学里的各种“偏误”,我看可以称作“大数据偏误

也许,

对不想成为新时代下“无自主的人”的有志青年来说,

有意识的“去个性化”也许是必须要做的

(2015年拍摄于奥地利salzburg)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525A1NX61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