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可惜,你们来重庆为什么逗只晓得去洪崖洞?
有一本书叫做《华夏边城》,里面有写重庆的篇幅,看完再来重庆旅游好吗?
我看完了,结果连第一章写的河西走廊都还没有去!
从入行到现在,我觉得我在做项目的道路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想快,快不了!——初级阶段
第二个阶段:想快,能快!——觉得自己牛B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能快,不想快!——重新审视过往,回归做项目本质的阶段
综上可以看出,我一直误以为评价项目成功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看项目是否能够快速验收,快速回款,所以,当我进入第二个阶段的时候,就会变得非常迷茫,因为我误以为到了天花板。
世界上有两种人:
一种是像我一样的普通人,只能靠经历来感知世界,容易觉得现象全是真相,比如说看到身边的同事和领导都说项目目标是快速验收和快速回款,我就会认为项目的目标就是这样,就算偶尔觉得真相似乎有点问题,但是也始终不知道真相到底长什么样子,以为是视野不够丰富,只能通过跳来跳去地到处找答案,喜欢通过观察现象来总结经验,不能够通过独立思考来识别本质,最好笑的是还以为只要收集的样本足够多,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以为有了大数据,就可以给事情下结论,并确认真相,偏偏普世价值观又通常是错的,在这种情况下,越是大数据总结出来的东西,越是错的。
还有一种人是像爱因斯坦、牛顿、霍金一样的人,他们不需要去经历过多,甚至无法经历,他们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现象中的真相和假相剥离开。比如牛顿提出的“消除太阳中心说”的时候,他也并没有去过太空,他和普通人一起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面对着和普通人一样的自然现象,但是他却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方式来发现真相。
毛主席说: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变成爱因斯坦那样厉害的人,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尽最大努力去学习理论,去向他们靠近,或者把他们看成一道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快速交付本身其实并没有错,错在我们并没有做出项目应该有的样子就交付了,还误以为这就是快,这样就是成功。
没有价值的交付,意味着竞争同质化,竞争同质化的结果直接导致市场除了拼低价、拼关系,再没有其他可以拿出来竞争的东西。于是项目利润越来越低,能够拿出来养顾问的钱越来越少,没有办法留住高级顾问,顾问的素质也就越来越低,低素质的顾问又会做出越来越差的项目交付质量,差的项目交付质量又会导致客户对交付的价值越来越不认可,更不愿意二次合作或者给更多的钱来做更多的事情,如果每家都这样做,都以为这样做是对的,这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进步的速度。
所以,千万不要误以为YY集团的《敏捷实施方法论》的重点是为了快而快,敏捷是有前提的,是基于大量的行业最佳实践来说的,是因为有了底气,然后才能够做到敏捷,不是因为要敏捷,所以要省略步骤,千万不要把因果关系搞反。
以前,我觉得我们在一个有着成熟的软件产品的软件公司里,实施的任务就是做产品推广,我们应该强调通用性,屏蔽个性化。
然而,在做了几十个项目以后,我发现任何两家企业,就算行业和规模都差不多,但是都不可能用一模一样的解决方案进行交付。
其实现象早已经在给我暗示,只是我没有察觉到:我们应该做解决方案的交付,而不应该只是做产品推广。
在LC和YY做实施最大的区别,其实是在于LC的产品才刚刚起步,可以说通用性和易用性都还很烂,所以LC目前只能做项目交付,而YY的产品通用性和易用性都已经很强大,所以YY可以轻松地做产品交付。
但是客户如果是钱够多(项目交付因为涉及大量二开,所以价格会远远高于做产品交付的价格),其实不太关心供应商到底是要做项目交付还是要做产品交付,因为客户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的交付。
所以不管是做项目交付还是做产品交付,做项目的时候都必须要搞清楚这一点,避免本位化的交付。
项目交付要避免过于个性化,产品交付又要避免过于通用化。
过于个性化通常代表没有行业最佳实践的导入,可能导致一开始就建设了一套落后的,没有前瞻性的系统,只是单纯把手工搬到了电脑上,甚至业务数据没有逻辑性,无法形成闭环;而过于通用化又往往会导致针对性太差,企业不适用,影响效率。当然,具体还是得看实施的那位项目经理或者顾问到底有没有经验,能不能规避这些风险。
要知道,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只能在甲方、乙方、A甲方、B甲方、A乙方、B乙方。。。中跳来跳去,攒齐了“大数据”的现象,却也分辨不出做项目的本质,最终也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以前是因为没有机会,而现在,只需要看你有没有勇气,给自己一个机会,投出简历,来重庆,探寻做项目的本质。
祝大家五一劳动并快乐着!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