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里的奇怪生物
为了从动物变成植物,它吃掉了自己的脑子,最后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生存着。但万万想不到的是,即便是选择了极简化的生存,它却仍然逃不开成为食物的命运,但也许还有另一种可能:这是它们故意为之的?
海鞘,一种囊状海洋无脊椎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为滤食性动物,成年海鞘结构非常简单。相比之下,幼年的海鞘却有着十分复杂的生理结构。
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生活环境,海鞘主要生活在浅水中,大多数海鞘都以群居的方式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只有极少数为独居。成年海鞘会直接附着在一些基质上,例如岩石、贝壳、珊瑚上等等。
几乎所有的海鞘都是雌雄同体,当海鞘需要进行繁衍的时候,它们便会将自己的卵子与精子释放在海水中。海鞘的外部受精方式不仅显得独特,它们的幼体也十分特别。
一般来讲,海鞘幼体有一条长尾巴,其中包含肌肉、中空的背神经管,以及脊索。相关特征都表明,海鞘与脊索动物的亲缘关系。海鞘的幼体和成体有着很大的差异,包括生活习性、进食能力等。
海鞘每一秒钟都在不停地吸吐海水进行滤食,而且成年海鞘此后的一生都不会移动。
大多数动物在选择生存时都会利用复杂的生物机制去适应周围环境,但海鞘却偏偏选择不。它深刻地明白了大道至简的道理,于是在幼年时期,它便开始朝着简单化去发展,为“故意成为食物”埋下伏笔。
化繁为简的海鞘
海鞘幼体在发育时期经历了“逆行蜕变”。
在逆行蜕变中,幼体会从较为高级的生理结构,随着身体改变逐渐退化,甚至完全丢失幼体的生理结构。海鞘在这个过程中十分特殊,幼体看上去就像一个蝌蚪,并且拥有一个完整的神经结构和专门的感觉器官。
由于海鞘幼体自身的能量不足以完成蜕变,所以它们需要先分解自身最基本的部分组织,然后进行吸收获得能量。
随之而来的便是尾部肌肉、神经脊索等结构会出现退化,这种分解被主要由吞噬细胞的特殊细胞消耗导致。但这还远远不够,幼体会进一步分解丢失自己的感觉器官,例如眼瞳和耳石,这两部分分别负责幼体的光敏感知和身体平衡。
幼体在选择附着点时必须要十分精准,因为它们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另外,在逆行期间,幼体的附着点和口腔之间的前部区域会快速生长。
逆行蜕变后的结局
由于复杂的生理结构在成年后不再需要,所以海鞘干脆连脑子也不要了。
海鞘的这种生存方式早在奥陶纪就已有
事实上,海鞘的幼体几乎无法没有进食能力,即便它们再成长,它们也会成为大多数鱼类的食物。但以倒退的方式适应环境,并显示出更原始的特征,海鞘化繁为简完成了生物低等位的环境适应。
成为食物。意味着自身没有威胁,这是向其他海洋生物的示弱。只要抛弃族群中的部分海鞘,就能保证整个族群的绵延万年,不失为一个好计谋。
对于它们的繁殖来讲,雌雄同体的生理构造也让它们有着强大的繁殖能力。退化后的躯体反而能更好地进行滤食,几乎与植物一样。可悲催的是,海鞘针对海洋捕食者成为了食物,却被陆地上的人类捞上了餐桌。
尽管海鞘看起来怪怪的,有点像外星生物,但它们其实是非常优质的海洋食物。在日本和韩国,海鞘常常与生鱼刺身同食、由于它们十分耐嚼的质地和独特的味道,海鞘给食物添加了不同的感觉和风味。
而在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地,海鞘会佐以柠檬、橄榄油和欧芹一起被作为海鲜沙拉食用。总之,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在相关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海鞘具有高丰度的缩醛磷脂分子。
从这一点来看,人类在某一时期其实也挺像海鞘的
这种分子存在于大脑、心脏和免疫细胞外膜中,缩醛磷脂能够帮助改善记忆力、认知和头发健康。或许逆行蜕变并没有让海鞘的脑子完全“退化”,至少它们还保留了一种维持大脑健康的物质在体内,“脑子”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身体中。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