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冯建东:一个分子的梦想和实践

导语

在2024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第六届“科学探索奖”前沿交叉领域获奖人、浙江大学教授冯建东讲述了他的科研梦想。出生于1992年的冯建东是本届“科学探索奖”最年轻的获奖人,他希望“有一天可以对单分子到单细胞进行定量描述,在微观的极致中探索并理解生命过程。”

2024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冯建东在典礼现场分享获奖感言

Xplorer Prize 2024

大家好,我是浙江大学的冯建东,很高兴有机会来分享我的获奖感言。

冯建东在典礼现场分享获奖感言

30年前,我在关中平原出生和成长。我的父母给了我教育的启蒙,在教师资源匮乏的上世纪90年代的陕西,我的母亲做过我的数学老师,还有语文老师,还有英语老师,还有地理老师。

20年前,我第一次在中学化学课上看到了分子模型,听到了“万物由分子构成”的概念,这给当时的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好奇为什么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这些分子,为什么我不可以左手抓一个分子、右手抓一个分子去做实验。脑海中的这个场景从未消退,后来,我总想着尝试去弄明白,然而随着对科学知识的了解越多,反而感觉越难以达成,甚至认为是异想天开。

15年前,当我走进大学,前两年在工科,面对专业选择我也曾迷茫过。迷茫之时,我走在浙大校园里,看到了东门石上的“竺可桢之问”:来浙大做什么,将来做什么样的人。那一刻,同单分子打交道的那个梦想再次浮现,也从模糊走向清晰。在本科导师的鼓励下,我从工科转到了化学。

随后,我意识到追逐这一梦想需要物理的工具,于是又去瑞士读了一个物理学的博士。在瑞士读博一般是需要硕士学位的,EPFL(编者注: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物理program(项目)的委员会要求,我必须在第一年通过两门最难的物理课来证明自己才能继续。为了破格,我就接受了这个挑战。这也真正开始了我和单个分子之间,充满爱恨情仇的追逐故事。

为了测到她,我们制造了单个的纳米级尺寸的孔结构,可以对单分子进行精密的电测量,得到分子的物理结构信息。为了看到她,我们用化学反应点亮单分子,发展了新的化学显微镜技术,揭示更清晰的微观结构。未来,我希望发展更有力的工具,从测量它、看见它,再到操控单分子,使得我们这些思想实验能够成为可能。我想对单分子到单细胞进行精确的定量描述,在微观的极致中探索并理解生命过程。

2024年“科学探索奖”前沿交叉领域获奖人合影

十多年的单分子研究一路走来,我也想谈谈两点感受:

第一是关于追逐科学梦想,认准的事情就要勇敢去做,坚定去做。我们常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但是,过多考虑平衡可能会加剧压力,甚至会裹足不前。不妨接受实现理想的概率性,有可能做成,也有可能失败,但既然想做就放手博一把。26岁,我回国从零开始组建实验室,单分子光学成像传统上用荧光做,我想用化学反应来做单分子成像,在建组前3年没有发表过研究论文,坚持了下来,逐步做了想做的事情。

第二是关于学科交叉,要敢于到新领域去提出和解决难题。科学本身就是交叉的,认准目标和自己的特点,进入不熟悉的新领域,带着不一样的背景、思维和视野,去发现新问题。当你真正的走出这一步,也许你会发现,“跨界”让你更有机会去突破传统框架,打开一扇新窗户,做出一些新的工作。我们还开展了另一个全新的跨界方向,至今已投入6年多,这是我投入资源最多的方向,直到近期才看到了一些结果,我也不知道未来会走到哪,但我相信这里面会带来新的东西,会带来发现。

冯建东在典礼现场分享获奖感言

今天,我有机会站在这里,要感谢我家人的支持,也要感谢我的老师们的培养,还有我的学生们,正是他们卓越的努力,使异想天开在变为可能。感谢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感谢在座的各位老师、朋友们!

此时此刻,我站在台上,看着头顶的灯光,也想起每次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闪烁发光的单分子。人类个体也如单个分子,我想致敬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先驱,正是他们的理想和探索发生的化学反应,激发出个体发光的人生,照亮人类的未达之境。

Xplorer Prize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fg3Mak1ob3jV2LecPHUmab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