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中国天文学家首次!借助AI,在太空有新发现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教授葛健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在探索宇宙奥秘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创新性地应用深度学习算法,成功发现了5颗直径小于地球、轨道周期不足一天的超短周期行星。这一成果标志着天文学家首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同时完成了疑似信号搜寻和真信号识别的任务,相关研究已在《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发表。

超短周期行星,因其表面高温和频繁的火山活动,被天文学家形象地称为“熔岩世界”。这类行星的首次发现是在2011年,基于开普勒望远镜提供的测光数据,它们的存在为行星形成理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葛健教授在2015年受到人工智能AlphaGo的启发,开始尝试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开普勒数据集的分析。他表示,为了从海量数据中有效提取有价值的信息,需要开发新的算法并进行针对性训练,以实现快速、准确、全面的微弱信号探测。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葛健团队终于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们的深度学习新算法在搜寻速度上比国际流行的算法提高了约15倍,显著提升了凌星信号的搜索速度、精度和完备度。在开普勒数据集中,这套算法成功识别出了5颗新的超短周期行星,其中4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距其主星最近的最小行星,大小与火星相近。

葛健教授表示,这些新发现的超短周期行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样化的系外行星样本,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超短周期行星的形成机制。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BuUdshmkZYohgsuM6XoYCC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