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两天查看电脑应用 Keyboard Maestro 的设置,惊讶的发现,从 2016 年 8 月起至今,这款软件竟已帮我节约了近 30 天纯工作时间。
Keyboard Maestro 是一款能帮我们实现操作自动化的软件。举例,我时常需要在电脑微信给自己发文字信息,再到手机看。这一操作较高频,步骤也较多:
唤出电脑微信窗口 => 搜索找到自己 => 移动鼠标或键盘选中头像 => 回车进入对话框页面 => 粘贴文字 => 发送
发送一条信息需要 6 个步骤,期间涉及窗口切换、键鼠切换、搜索点击等,手动操作其实也不难,但用 Keyboard Maestro 远更简单,只要写一个小流程,即可在任意地方选中文字,按下自定义的快捷键,即可完成发送。
这只是个非常简单的例子,结合正则表达,Keyboard Maestro (KM) 可处理复杂文本;结合 IF 条件句,KM 可实现复杂情景和逻辑判定;更不用提 Keyboard Maestro 本身就是一把快捷键好手,哪个应用的内置快捷键用得不顺手,用 KM 重新设定,改成自己顺手的就是。
所以,平时普通的多步骤高频操作,基本都交给了 KM 一键实现。今天一看,竟已节约这么多时间——这可是纯工作时间,按一天工作 18 个番茄钟、一周工作七天来计,KM 帮我节约的时间,大致抵 3 个普通工作月——3 个月,这款标价 $36 的应用,这款当初苦寻自动化解决方案而找到的应用,不知不觉,已经为我创造了数以百倍的经济价值;更不用说,繁琐重复流程交给机器后,所能解放的宝贵心力。
1.
为高频操作寻求效率最佳方案,还有另一个例子:打字。
计算机时代,无论个人输入输出,打字都是逃不开的环节。打字也可以算是多数人每天进行最高频的动作了:你平均每天打多少个字?如果每打一个字,可以平均再快 2 秒,一天能多出多少时间?当然,可能你的第一反应是:我打字已经够快了,一个字再快 2 秒?怎么可能?
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我打过 7 年五笔,后来有几年打字少,五笔生疏了,干脆就转了全拼。但全拼有个我特别讨厌的地方:要选字。哪怕有大词库、云字库、智能输入,打全拼仍免不了要经常停下来,对着打字框一个个找,找一次就要停个几秒,尤其是打单字时,最为影响,如果遇到生僻字,那更是要命。
并且,全拼打字,击键偏多,像「广东」这种字词,全拼为 guang dong,打全需击键 9 次——总不能所有词,都打 gd 这种拼音缩写——而击键多,就费时间,且增加误触机率,误触就要删除,这又是吞噬打字时间的一大怪兽。
实在不喜瞄屏选字,无奈之下,再回五笔,但这时发现,打五笔影响思考:因为五笔打字,你要知道这个字怎么写才能打,但我思考时,脑子里自然流动的是声音,而不是字长什么样。于是,大约两年多以前,再次启程寻找打字解决方案,最终了解到双拼,选定小鹤方案,从此安定,不再寻觅。
如今打字速度比之前都快一些,双拼也无需选字,基本可盲打(隐藏输入框打字),前几天用「添雨跟打器」测过一篇 800 字日常文,结果如图:
击键(每秒敲击键盘数)在 6.8-8.0 不等,随段落生僻字多少,速度会有不同,135-180 不等。
我所有的输入和输出,无论是英语学习,还是阅读、笔记、写作,全部全程在电脑。所以,打字比之前快、甚至快很多,带来的是——解放。尽管放眼读写,量大有何难?我无法计算,转打双拼之后,给我节约了多少时间,但以打字、读写之高频,双拼给我节约的时间相比 Keyboard Maestro 只多不少。所以,像这种「一周投入、终身受益」的好事,当然是找着一件,就全力抓牢。
其实,说到底,无非是个「不妥协」。因为,全拼不是不可用,五笔不是不可行。但是,人使用工具,工具何尝不在塑造人?打字慢的后果是,大脑不怎么愿意打字,不怎么愿意打字的后果是,不怎么愿意记笔记,不怎么愿意记笔记的结果是,不怎么愿意读写…环环相连。
想清楚这一点后,坚定原则:但凡高频,绝不将就。
2.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硬调印象笔记的 CSS,修改印象笔记页面长相。
其实用了近 6 年印象笔记,如今对印象笔记的定位已经清晰:收集,而非阅读和写作。后两者自是各有更适合的工具,印象笔记只是收集站而已。但是,即便如此,仍是看不习惯印象笔记的版面,最不喜两点:
无法调行距,无法调边距
决定中文排版好读难读的两大设定,居然都没有提供修改选项,这导致在印象笔记搜索资料时,阅读体验很不好,影响工作流。但印象笔记又属高频,于是自己动手,找到软件安装文件,修改印象笔记 CSS 默认设置,比如 Evernote macOS 官网版的路径是:
~/Applications/Evernote.app/Contents/Resources/common-editor-mac/ce.css
打开 CSS 设置文件,修改行距为 1.8,左右边距为 1.5,字体颜色改成没那么晃眼的灰黑色 ,就差不多完事了,对比如图:
上图为修改前,下图为修改后。
其实所有这些折腾,背后的理由是:一丁点儿不舒服也不要放过。工具使用,但凡有不顺眼、不顺手、不顺心的地方,可以凑合,但你的凑活,会让你一个不小心,就被工具给消极塑造了。
3.
工具也好,软件也罢,一丁点儿的不舒服,可能并不重要,但如果这个「一丁点儿」,每天都会重复出现好多次,我们的应对往往就成了「习惯它」,而非「干掉它」。前者是生物本能趋利避害,适应、习惯而后麻木;但后者才是我们需要的警醒:不放过任何一粒重复出现的豌豆。
这种警醒会催赶着我们不断优化工具、流程。流程、工具最优,行动阻力、行动成本皆降,行动才好持续,效率才好走高。
海森堡有一句话:
每个工具都带有用来创造它的那种精神。
那种精神是什么?放在我们这个语境,我的理解是:
我就是非要找到那个更好的办法来实现这件事。
不妥协的你终将胜利。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