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财政局出品,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中心承制的科学文化教育节目《大先生》第三季,于昨日21:05分在北京卫视播出,本期节目有幸邀请到了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教授陈佳洱先生。
实现理想之地:北京大学加速器楼
在北京大学加速器楼中有这样一台机器:八米高的机身,30吨重,有近五十岁的“高龄”,它便是北大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第一台大型设备——4.5MV静电加速器。上世纪七十年代,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加速器装备无法支撑相关工作的开展,为解决这一大障碍,陈佳洱院士带领团队耗时6年,终于在北大建成了这台加速器。
陈佳洱院士领导建成的这台加速器,不仅大幅提升了加速器的电压,能支撑更多工作的展开,并且填补了我国单色中子能区的部分空白,在国防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应用。陈佳洱院士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陈佳洱院士如今已经九十岁高龄,行动不便,但他还是要亲自带领“未来团”参观北京大学加速器楼。面对越来越近的加速器楼,陈佳洱院士翘首期待,对于陈佳洱院士而言,这栋加速器楼不单单是他工作数十载的地方,更是他实现自己理想的“家”。
当之无愧的“谐波加速之王”
陈佳洱院士在看到陪伴自己多年的2x6MV串列静电加速器那一刻,不由得忆起往昔。在半个世纪前,陈佳洱院士在英国牛津大学和卢瑟福实验室做访问学者,他在牛津大学表现出色,指出了加速器分析磁铁真空盒结构的关键问题。随后,卢瑟福实验室将一个久未解决的课题交给了陈佳洱,他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解决了越隙共振难题,被约翰·库普兰举着大拇指称赞道:“Youare king of Harmonic Acceleration(你是谐波加速之王)。”
那一刻,陈佳洱深切体会到浓浓的民族自豪感,他做到了“中国科学家不比别人差”,使得外国学者对中国科学家的能力有了新的认知。二十年后牛津大学更是将这台2x6MV串列静电加速器赠送给了北京大学。
以科技助力中国文明溯源
本来即将退役的加速器落户到北大后,绽放出了璀璨的光芒。陈佳洱带领团队花费了十年时间发展加速器质谱学,经历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揭开了中华文明溯源的未解之谜。
在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无尽的历史宝藏静静等待发掘,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历史资料匮乏,夏商周文物的断代工作一直是一个难题。但陈佳洱院士团队利用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粒子,对文物中的碳14进行精确分析,成功地将文物年代精确到30年误差之内。这一成就不仅填补了考古学的空白,更为中国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信息。
陈佳洱院士取得所有成绩,源自他那种只争朝夕、敢于创新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为中国科研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为后辈树立了一个榜样,告诉我们应当珍惜时光,勇攀科学高峰,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