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用苹果打车比安卓贵”上了热搜。所以,继互联网“大数据杀熟”之后,又迎来了“认手机定价”的风潮吗?苹果用户表示心塞。
经过南都测试,从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西塔到南方报社这段路的价格是一致的,南站到白云机场就不同了,苹果手机的预测价格两个不同时间测都要比安卓手机多了10块钱以上。所以,是对“拿苹果手机的商务旅客”收费贵一点吗?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前几天“大数据杀熟”里的一个案例,一位上海女士表示,她有一个持续一年多的固定打车路线,车费越来越贵,她本来以为是资费整体上涨,结果有一次她和先生同时用各自账号打车,就发现先生的车费比她的低。总之,类似的测试都是有的有,有的没有,而某打车平台的技术总监已经一锤定音:“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
至于到底有没有,无论是“大数据杀熟”还是“认手机定价”,个人用户就算做了几百次测试也根本说不清,平台就算做了也不可能承认。因为,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每个人的账户都可以说是一个“孤岛”,他们的状态在不同账户、不同使用习惯甚至不同时刻里,所呈现的推送产品或显示的价格、优惠信息都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用户即使通过各种试验截了图留了票据证明自己被杀熟了被挑选了,平台还是可以用这是不同的活动、不同的优惠、时间点不一样等等无穷无尽的理由来自辩,上面说的打车平台就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算法掌握在平台手里,无论如何都不会向公众公开,那么,用户是不是因为某一个微小属性、不自觉的习惯或者留下的信息,被赋予了相应的权重从而带来了不同的推送或价格,对此很难说清楚。也就是说,作为用户永远没有实锤证明自己被杀熟了被挑选了,即使想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还需要平台提供完整的数据?于是,“大数据杀熟”变成了比“薛定谔的猫”还厉害的一个问题,毕竟,薛定谔还能打开箱子,而想检测自己有没有被杀熟却查无此法,连打开箱子的机会都没有。
有人出来科普这属于经济学的价格歧视,让大家不要大惊小怪,这就有点高级洗地的意味了。价格歧视的确是对不同的受众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的时候,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但需要注意的是,价格歧视是一种现象,却不全是合理化现象,甚至有一些是违法的——— 如果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是构成价格欺诈的!所谓正当理由,简单来讲就是可以拿到台面上说的理由,不违反法律和基本道德的理由。那么,在这么多的疑似“大数据杀熟”案例中,因为是会员所以订酒店比门市价更贵,或者因为拿着苹果手机被认为是更有消费力的阶层,所以就要付更高的价格?是你信赖你被坑,还是你有钱就活该,这是什么能拿得上台面讲的正当理由吗?不是!所以,如果“大数据杀熟”和“认手机定价”真的存在,就不要拿价格歧视来说事,这就是赤裸裸的价格欺诈。
如果说,今天,我们都是安卓用户,这样能便宜点吗?没有人知道。“大数据杀熟”是不是存在,存在的话是不是普遍现象,普遍的话价差有多严重?没有答案,短时间内也不会有答案。伴随着互联网便捷而来的是一个个深坑,是即使身处这个行业深处的人也未必能预料到或看得到的深坑,“大数据杀熟”和“认手机定价”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怎么填坑,不知道,眼下,这可能是个天坑。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