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棍是人类从远古时代起就能巧妙运用的工具。在挪动巨石的时候,智慧的古人就会将滚木放置在巨石下面,再利用撬棍就能更轻松地移动巨石。但是,撬棍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当时有哲学家猜想这是由于撬棍具有某种“魔性”,而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却不这么认为。他经过反复的观察、实验和计算,终于解开了其中的奥秘,并确立了杠杆原理。杠杆原理简单来说可以表示为
动力 × 动力臂=阻力 × 阻力臂。
这里杠杆指的是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动力是使杠杆转动的力,而阻力则是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是指从动力在棍子上的作用点到固定点的距离,阻力臂是指从阻力作用点到固定点的距离。用游乐园里的跷跷板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原理。
跷跷板的中间是一个固定点,座位设置在两端。假设一边坐着大人,一边坐着小孩。如果我们想看看小孩怎样才能把大人跷起来,那么小孩给跷跷板的压力就是动力,大人给跷跷板的压力就是阻力。两者座位到跷跷板固定点的距离,分别是动力臂和阻力臂。
通常要让小孩把大人跷起来是很难的,因为小孩的体重肯定要比大人的体重轻很多。但是你会发现,如果让小孩远离跷跷板的固定点,而让大人向跷跷板的固定点靠近,有时候小孩是能够把大人跷起来的!
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动力虽然小于阻力,但是动力臂却远大于阻力臂。也就是说,此时小孩力臂和重量的乘积能够大于大人力臂和重量的乘积,大人就被跷起来了。
如果转换成数学思维,我们假设阻力为 50 千克,阻力臂长为 1 米。设动力为 y,动力臂为 x,这里所含有的等量关系是xy=50,经过变形可得到 y=50/x。可以看出,当动力臂越长的时候,需要的动力就越小。我们把形如 y=k/x(k 为常数,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对于y=50/x这个式子,可以看到,只要有一个 x 的数值,就会对应一个 y 的数值。
我们知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组 x 和 y 的数值,可以对应一个点,所以不同的 x 值可以与它相对应的 y 值一起描绘出很多个点。它们连接在一起,就会在坐标平面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被称为双曲线。它不断延伸,无限靠近坐标轴。
通常,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由两条曲线组成。但对于跷跷板的例子来说,动力永远大于0,即 y>0,所以在这里只能在数轴正方向上画出一条曲线。
根据这个原理,阿基米德就推断说,只要能够取得适当的杠杆长度,任何重量都可以用很小的力量举起来。所以他曾说过这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可是阿基米德在现实生活真的能撬动地球吗?
假设阿基米德的体重为 60 千 克, 而 地 球 的 质 量 约 为6×1024千克,代入杠杆原理公式:60× 动力臂 =6×1024× 阻力臂,即动力臂 =1023× 阻力臂。
由此可见,要先找到一个支点,而且还要使得动力臂的长度是阻力臂的 1000 万亿亿倍。也就是说,如果阻力臂是 1 厘米,那动力臂就是 100 亿亿千米。要走完这根杆的长度,即使以光速飞奔,也需要约 10 万年,那可是银河系的直径呢,当然阿基米德是做不到了!
除了物理当中的杠杆原理应用的是反比例关系,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很多关系都应用了反比例关系。比如从家到学校,第一天我们选择用步行的方式,第二天我们选择用骑自行车的方式时,明显第二天到学校的时间会比第一天要早!因为自行车的速度大于步行的速度,所以第二天用的时间比第一天用的时间短。用数学式可以表示为
上学距离 = 步行速度 × 步行时间= 自行车速 × 自行车时间。
也就是当路程为定值时,速度是时间的反比例函数。
·
文源:《数学!我思故我在(清华附中给孩子的通识课)》
编著:张小英 罗长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猜你想读
点击文章标题,可直接阅读哦~
欢迎加入清华原点阅读和小伙伴们微信读者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