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看完这本科普书,借于图书馆,字体大留白多页数少。自从高中毕业就没理解过科学领域的我如腹泻般看完。所以,不才不才,有很多概念没有搞明白。译本里解释作者说这本书是他关于信念的信念,是他的元信念。对于人工智能倒没有像广告说的那样讲透,或许我真的是需要再去理解和思考超越技术的内容。。。
有一些概念拿出来扫一下我自己的盲。
如果不同领域的理论可视为一个更一般的(普适的)理论的特殊情况,那么这个更一般的(普适的)理论具有契合性质。
(生物学家 Edward O. Wilson)
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就理论被一个新的理论所取代,或者它只是被搁置起来以供在特殊环境下偶尔使用。
(科学历史学家 Thomas Kuh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radigm_shift
比较研究有助于阐明被比较的科目,通过比较我们和机器人,可能会获得额外的关于人类信念的洞见。
(本书,138页)
The Filter Bubble(Eli Pariser)技术已经开始向我们所有人强加一定程度的智力隔离。与某些网站的互动,它们展示特别针对于我们个人品位的信息或者广告,倾向于把我们隔离在一个思想观点相近的气泡中—一个过滤掉了不协调信息的气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ter_bubble
什么是可被证伪的属性?测试科学理论的试验就是提问一个关于现实的问题,它试图将可能的现实集合一分为二。用“是”回答的问题说明现实必定处于其中的一个子集里,用“否”回答的问题说明现实处于另一个自己种。不可证伪的理论只能产生“是”的答案,它们不会告诉我们任何关于现实的答案。它们没有任何科学上的价值,因为科学的任务就是关于现实要说些什么。
(本书,97页)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alsifiability#Falsificationism
关于这个可证伪,今天的政治课的老师提到了一句,我还是无法理解,在《这才是心理学》里也反复提到。。。留个念想。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