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Go击败人类围棋冠军,Libratus战胜德扑顶级玩家,微软机器翻译提前7年达到人类专业译者水平,“腾讯觅影”早期食管癌检出率高达90%,写稿机器人一秒输出新闻报道……人工智能为工业、教育、医疗、法律和金融等多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技术创新,甚至已经超越人类,那么,当它进入人类最古老的行业“农业”,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看一组关于农业和人口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60年代以后出生的国人来说,极易被忽略: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在各国政府和组织付出诸多努力的情况下,全球仍有8亿人饱受饥饿煎熬(5.2亿在亚洲),也就是说全世界每9人中就有1人在忍饥挨饿,5岁以下儿童每12人中就有1人因食物短缺和营养不足受到生命威胁(半数以上在南亚)。尼日利亚、也门、索马里和南苏丹正处在饥荒边缘,超过2000万人每天都在生死线上挣扎(左右滑动下图可查看更多)。
一方面饥荒难以消除,另一方面城镇人口却在持续增加。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在报告发布会上说,要想在2050年养活全世界91亿人口,粮食总产量需要提高至少70%,发展中国家几乎需要提高100%。
“提高100%”,这是一个令人倒吸一口冷气的数字。我们或许正在接近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在这种假设中,人口增长将超越粮食供应,导致大规模饥荒。预防这种末日灾难很可能是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挑战之一。
埃塞俄比亚1020万民众急需食物援助
(图源:联合国粮食署)
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增加农业产出,同时保持可持续发展?现在,人工智能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2017年,“精准农业”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年度全球十大新兴技术之一。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传感器、GPS、地图和数据分析软件在内的一系列新工具,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根据植物养护需求精准定制管理策略,在减少水和农药使用的同时,提高作物产量与质量。
具体来说,在土壤探测方面,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卫星图片,可以确定土壤肥力,并结合市场环境等多维因素,精准判断本年本地区最适宜栽种的农作物;在病虫害防护上,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帮助农户识别虫害并通过APP快速获取专家建议;在产量预测上,利用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可实现精准预测农作物产量(准确率甚至可高达99%);在播种、耕作、采摘等环节上,人工智能同机器人相结合,可以极大提升生产效率,同时降低农药和化肥消耗……让复杂的事变简单,让种植不再“靠天吃饭”,让生产在低碳足迹下释放巨大的产能,是人工智能为这个最古老和最传统的行业带来的全新改变。
“我们在未来10年的使命,将是‘用技术改善整个人类的生活状态’。”腾讯首席探索官David Wallerstein在去年的腾讯WE大会上提到,腾讯已在海内外与多个致力于解决人类能源、交通、人口、食品安全等重大问题的前沿公司展开合作或对其投资。其中在农业领域,腾讯投资了一家名为Phytech的公司,他们通过使用各种传感器和卫星数据,由机器学习提供动力,了解作物情况,优化作物健康。数据显示,该系统为客户平均节约了20%的水资源,生产率提高20%,在玉米授粉期内通过计算避免仅3天的灌溉不足,即可增加126美元/英亩的收入。
David Wallerstein 在2017腾讯WE大会上的演讲
现在,又一个尝试用技术改变世界的机会来了。由腾讯赞助,荷兰瓦格宁根大学(WUR)发起的一项国际人工智能温室种植大赛,向全世界人工智能和农业专家发出邀请,通过多学科团队展示人工智能驱动温室的能力,推动农业生产力,减少资源消耗,帮助人类过上更健康的生活,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
不管你是学生、专家、初创企业或商业公司,都可以报名参与本次大赛。每支团队要求至少应有3名成员,且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
本次比赛的挑战目标,是在4个月内生产出高产量和高资源利用率的黄瓜作物。入选团队将有机会运营位于荷兰Bleiswijk的瓦格宁根大学的温室。作为支持方,腾讯WE大会将与瓦格宁根大学一起,持续与公众分享比赛进展。
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是欧洲农业科学方面实力最强的研究型大学,与联合国农粮组织有多项合作计划。其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在世界研究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温室技术研究上也是首屈一指。
相比露天生产,温室种植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不仅产量比露天高出10倍,而且更为节水。根据瓦大的最新研究,在严格控制的温室中,仅用5升水即可生产1公斤番茄,同时还可将杀虫剂的使用减到最低,生产出无农药残留的安全产品。
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国曾涌现过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享有世界声誉的农业专家,在进入新一轮技术变革的今天,中国是否还会出现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农业的新先锋?人工智能是否会成为比人类更擅长种植的“农业民族”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将由你来揭晓。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