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热潮,前段时间,我国圆满完成了“嫦娥六号”的任务,还没等中国把月壤分清楚,印度也跳了出来,开始大力发展探月工程。
提到印度探月,不得不提的是其肉眼可见的低成本投入。
相较于中国“嫦娥六号”的几十亿人民币投入,印度去年成功着陆月球的“月船三号”仅花费了约4亿人民币(约合7000万美元)。
这一数字不仅远低于国际同类任务的平均成本,也与中国探月工程的投入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印度是如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月球探测的呢?
目前,全球真正有能力探月的国家屈指可数,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器的仅有美国、苏联(俄罗斯)、中国和印度。
与中国的探月工程类似,印度也计划通过发射绕月探测器、着陆探测器,最终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和载人登月,目标是建立月球基地。
自2007年中国发射"嫦娥一号"以来,经过17年的发展,我国的探月工程已经走过了四个阶段,最近更是成功完成了"嫦娥六号"的月背取样任务。
印度的探月之路与中国几乎同时期开展,2008年就发射了"月船一号"探测器,虽然结果失败了,但至少起步还算早。
可惜的是,印度在探月工程上进展却不顺利,先后发射的3个探测器,其中只有2023年"月船三号"算是勉强成功(未降落指定地点),其他2个均以失败告终。
很明显,印度一直以赶超中国为目标,实际上却越差越远。
这时候有人说了,中国探月工程2007年发射的“嫦娥一号”耗资14亿人民币,最近的"嫦娥六号"投入都超过38亿人民币了,而印度花费最大的"月船三号"也才仅花费7000亿美元,约4亿多人民币。
印度虽然进展不理想,至少成本低,省钱啊!
那么这巨大的成本差异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是印度掌握了某种神奇的成本控制技术,还是另有隐情?
实际上,航天项目本就是“烧钱”的代名词。
例如,美国为了实现载人登月,半个世纪以前就耗资255亿美元开展了“阿波罗计划”,前后登月6次,取回了382公斤月壤,这个成本换算到现在至少2000亿起步。
我国探月工程的投资虽然不及美国,但近些年也在逐步加大,从最初的14亿到后续的38亿,如果只是几亿投资,想取得如今的成绩确实很难。
印度是如何实现低成本探月的呢?答案之一是印度航天技术太落后了,很多高成本的技术印度无法自主研发,只能寻找替代品,变相就省了钱。
以“月船二号”为例,由于缺乏大型可变推力发动机,印度尝试将多个小型发动机并联使用,把火箭捆在一起用,这种做法理论上可行,虽然在短期内节省了成本,但也大大增加了任务失败的风险,结果自然就是失败告终。
除此之外,印度的经济实力与其航天雄心也严重不匹配。
作为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印度不知道哪来的自信,试图在航天领域与中、美、俄比肩。
这种不切实际的定位导致印度“没钱还想整事”。
"月船三号"被戏称为"万国造",大量依赖外国技术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但也牺牲了自主创新能力。
在月球探测领域,高精度导航、制导与控制、变推力发动机等关键技术是确保任务成功的关键,但这些印度一概没有掌握。
如果没有美欧的技术支持,印度至今可能连一次成功的月球探测任务都完不成。
"多发射、低成本",通过增加发射次数确实可以弥补单次任务成功率低的问题。
但这种做法只是从统计上显得"成本低、效益高",实际上则恰恰相反。
时至今日,一直说NASA财政紧张,航天预算都还是中国的两倍,印度航天局拿着中国十分之一的年度预算就想一飞冲天。
这事想想也就行了!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