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傍晚,兴隆湖畔,在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2024四川省科技活动周暨蓉城科学之夜启动仪式(简称“启动仪式”)举行,诸多成都科创地标共同“亮灯”。
即日起,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主题,2024成都市科技活动周将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开展200余场特色科普活动,让全市市民畅享科普盛宴。
红毯留给最亮“科技星”
10个创新团队分享创新蓉光
城市创新前行、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勇攀科技高峰、持之以恒创新攻关的“追光者”,他们是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上的科技工作者们。
弘扬科学家精神,最高礼遇给予最亮“科技星”——在活动启动仪式上,来自“人造太阳”“拉索”、国家超算成都中心等“国之重器”的10个创新团队亮相,分享他们的创新故事,成为科学之夜“星光大道”上最闪亮的明星。
向玉开是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创新应用部的算法专家。去年,他与团队通力合作,为成都大运会气象预报实现更高空间分辨率、更快的预报频次提供了有力的算力支撑。科研成果赋能城市盛事,这也让他倍感骄傲与自豪,“我们要将执着的钻研精神始终贯穿于科技创新实践中,不放过每一个小的报错、每一次与预期不相符的结果,认真剖析原因,不理所当然地接受结果,才能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中成长。”
谈及科学研究的秘诀,中国科学院院士,“拉索”首席科学家、运行总负责人,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主任曹臻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持之以恒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科学研究需要不断探索、发现和追求创新,而这往往需要长时间地投入和坚持。只有持之以恒,我们才能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科研机遇,取得重要的科学发现。”曹臻同时谈到,要想在科学研究中持之以恒,还需要具备信念、兴趣和使命感。这些内在动力能够驱使科学家们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下去,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活动上,曹臻也与公众分享了拉索在探索宇宙线上取得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展望。他表示,科普工作同样需要持之以恒,科学的目标在于改善对世界的认识,丰富大众的科学知识,而科学普及就是要将科研成果分享给全人类,最终将改变人类生活,让科学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当下的成都,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背后离不开每一位科普人的辛勤付出。启动仪式上,举行了四川省、成都市十佳科普使者颁证仪式。
“国之重器”组团硬核亮相
青少年科普热浪直达“亿度”高温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协同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在本次启动仪式上,还设置了纪念“两弹元勋”邓稼先诞辰100周年特展——科学家精神展、“向‘新’而行”——重大科技成果展、“发现科学之美”——科技与艺术融合展、“创新未来”——科技创新成果展、“科普之光”——优秀科普作品及民族科普作品展、“创意SHOW”——优秀科普文创产品展等多个展览,全方位展示科学魅力。
“向‘新’而行重大科技成果展”首次向公众揭开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2楼展区的“高能”面纱,包括新一代“人造太阳”“华龙一号”等“国之重器”,首次面向公众全面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在首次亮相环节中,“人造太阳”“华龙一号”等多个创新成果的科研团队还首次“登岛”化身科普讲解员,为现场的学生代表们普及这些先进成果背后的创新技术与硬核突破。
“这是中国环流三号的剖面,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这个类似于‘甜甜圈’的超高真空环境就是未来核聚变将要发生的地方,我们需要将反应物的温度加热到1亿度以上,发生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能量……”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聚变科学所团委书记郑雪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在场的学生们介绍新一代“人造太阳”的工作原理和研究所取得的关键突破。
在“创新未来”——科技创新成果展上,白鹤滩巨型水轮发电机组、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电子六分仪等十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十分“吸睛”。
“这是世界上首批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属于超巨型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运转一小时可以产生100万度的电能,可以满足一个现代家庭250年的用电需求。”“白鹤滩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展示区工作人员介绍道。
“大国重器”可不止一个,现场还有海上风电重要创新成果——“10MW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据介绍,它的诞生历史性地将中国风电引入“两位数时代”,标志着我国已完全具备10兆瓦级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自主研发、制造、安装能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吕佳羽
编辑 陈怡西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