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以及飞船集成系统进行第三次试射。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载人飞船,“星舰”可以乘坐一百人,它将是马斯克实现人类定居火星这一宏大目标的关键运输工具。在火箭发射升空不久之后,SpaceX创始人马斯克发文,向“星舰”团队表示祝贺,称“星舰已达到环绕速度”。
消息传回国内,在我所在的科技互联网行业,对此形成了完全两极分化的评价,我分别听到这两种声音,可作为其中代表。
第一种:再让马斯克嘚瑟,星舰后来还是失败了啊,我就说靠民营企业就搞不定真正意义上的火箭发射。
第二种:向马斯克致敬,伟大的发明家。同时,通过SpaceX阶段性的成功,我们也要反思举国体制,高大上的航天产业,是否真的需要举国体制?
这两天,第二种声音很是流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航天举国体制。
甚至像晚点这样的大号,也发表了一篇文章《星舰成功发射,SpaceX 如何在美国打败科研的举国体制》,详细阐述了当下科技行业正在越演越烈的这种认知。
与此同时,互联网上还有一张截图广为流传,让广大吃瓜群众也以为搞航天这事,国家搞不如民营企业搞。
有朋友问我怎么看待这种思潮,我表达了相反的观点。
我说,我们有必要强调,SpaceX星舰的巨大成就,不是一家公司的成绩,而是美国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体现。
要开展这项工作,需要背后庞大的国家科技生态作为支撑,这其中包括了高校的研发力量、科研机构的技术突破、资本的投入、技术积累与更新以及政策的引导和扶持。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推动,才促成了SpaceX的辉煌成果。
换句话说,马斯克搞星舰或者猎鹰,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举国体制罢了。
这种新型举国体制,一方面利用了大国的综合科技实力,另外一方面又发挥了市场的自由配置作用。
在这种新型举国体制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各方力量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重大项目的实施。虽然具体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与传统的举国体制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目标都是集中国家和社会资源,以取得在科技和经济领域的重大突破。
或者说得再明确一些,我不否认马斯克的伟大,但马斯克要搞SpaceX,要搞火星殖民,他只能在美国搞,假如在英国、法国、中国、日本、非洲等,任何一个美国以外的国家都搞不了。
同理,像open AI、英伟达、苹果等企业取得的突破,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举国体制。这些企业,也只有扎根美国这个鼓励科技创新的国家,在美国这片富含科技养分的土壤生长,才能获得成功。
写在最后:其实,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有两条道路,一条就是我们都熟悉的举国体制,另外一条就是类似美国SpaceX这种新型的举国体制。
这几年,蓝箭航天、星河动力、星际荣耀等“中国的SpaceX”,也都在“国家综合科技实力基础+灵活的市场配置机制”驱动下,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各种类型的火箭纷纷上天。
所以,认为搞航天很简单、单纯靠民营企业就搞定的观点,其可笑程度就如同那个段子一样,“泡泡玛特都搭载火箭上天了,你说航天需要高大上的技术不?”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