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微信没有QQ功能多,微信慢悠悠逐渐推出的很多功能,QQ早就有了,但偏偏微信用户大得多,几乎是QQ的两倍。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微信的克制,没有那么乱。QQ什么都想加,现在又是“圈子”,又是“频道”,又是“短视频”,每次打开一堆垃圾信息,没一个有用的。
很多东西并不是越多越好。
对于必不可少的东西,如果量很大,用克制的原则,分阶段小步走,可能是非常有普适性的道理。
比如查牛津高阶第九版的screwdriver这个词,配有如下插图(注意:其中有个错别字,“钳子”其实是pliers,而不是图中的pilers):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扫一眼,记一记,试图掌握这些词,但实践证明这样能记住的非常少,很快就会忘得差不多一干二净。
但是,只要坚持三点,就可以使事情大为改观:
一:语音实物结合。
二:每次只学三个。
三:只学最常用的。
然后上图就变成了下面两个视频:
当你看完上面这两个视频,我相信你一下子就记住了那些内容,几乎很难忘记;而且忘了也没什么担心的,回头再看看就又记住了。
至于那些没有覆盖到的,要么不是很常用,要么可以放到后面再三个一组来学,都不会有任何问题。
上面提到的三点,其实最核心的就是“克制”原则——每次只学三个。“只学三个”并不是像以往那样匆匆浏览一下文字,而是在这三个对象间用语音和实物融合的方式,来回循环与浸泡。看似非常简单的操作,却能在无意间起到天差地别的作用。
目前我已经把“实物名词”这个板块做了近200个视频(每个视频三个对象),我突然有一种好像周围常见的事物全都英语化了,和出国在英语环境中的感觉特别像。
小孩子在学语言时,是和认识世界同步进行的,如果他今天接触了“爸爸,妈妈”,他一整天都会在脑海中循环播放它们的语音,并且同时想象对应的人,不停地自言自语;他从不会这样想:“哎呀,我过几天就要考试了,得背会五千单词呢,今天才学了这两个词,什么时候能学完呀!”
今天只学了这两个词,然后第二天碰到他认为符合这两词特征的,就会立刻运用,比如刚学说话的小朋友有时会看到陌生男人叫“爸爸”,其实就是他在基于仅有的词汇储备来付诸运用(运用就是最好的消化),他绝不会焦虑“这样啥时候能学完呀!我还是赶紧刷单词本吧!”
平时没有时间压力时,利用好各种零碎空档,一次一点点,慢慢来,反而能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目标。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