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OpenAI推出的ChatGPT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突破,极大地改变了自然语言处理和交互的效率与质量。
不久前,OpenAI发布的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实现了文字转化为动态影像的新突破,也让人工智能在理解真实世界和人类需求上实现了新的飞跃。
最近,著名音乐人包小柏用AI技术“复活”了他因病去世的女儿,这让引发矛盾热议,也让许多网友想到了电影《流浪地球2》中一心要给女儿完整一生的图恒宇。
数字生命看起来好像离我们还很遥远,但通过日益升级的AI技术,“复活”逝去的故人亲友,让思念和牵挂形成接近真实的交互作用,进而治愈人心,这也许可以算是科技对人类的一种朴素的关怀。
90后小伙张泽伟和他的团队致力于开发和研究数字AI人,旨在为客户定制符合他们实际需求的数字AI人。
短短几个月时间,张泽伟团队就完成了600多单需求不一的数字AI人定制,
开发研究数字AI人的初衷是一位朋友找到他,希望可以通过数字AI技术“复活”他去世的父亲,以此来缓解自己的思念之苦,弥补一些关乎亲情的遗憾。
具体来说,数字AI人通常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纯智能驱动的,在大量收集人物原型面貌、体态、声音、动作等数据之后,通过AI技术制作虚拟的人物模型,并为数字人开发相应的语言交互功能。
张泽伟团队最终想要的是一个仅有相框大小的数字AI人,它可以是你的日程管家和闹钟,更可以是无话不谈的知心人。
但目前来看,这种智能驱动数字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模拟人类真实的情感反应,总会给人一种与机器对话,不真实的感觉。
另一种其实就是相对成熟的人工驱动数字人,也可以理解为真人换脸。通过对真人进行面部捕捉,再将目标人物的形象和声音进行加工处理合成,实现更加逼真的换脸和换声音效果。
这种数字AI人可以由逝者的亲属“扮演”,用真实的情感和高度拟真的面容、声音,给失去亲人的最温暖真切的心理慰藉和疗愈。
有一个妈妈为了安抚女儿的情绪,想给女儿定制一个智能数字父亲,给女儿完整的家庭关爱。
有一个中年男性自己驱动舅舅的数字人,给年迈的姥姥一个接受现实的缓冲时间,用自己的那份真情,代替舅舅完成最后的孝心。
诚然用AI“复活”已故亲人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治愈心理、抚慰情感的作用。这也是这项技术的初衷与最原始的目的。
但是正如许多网友提出的疑问,那些长时间无法走出亲人离去阴影的人,那些因为至亲身故而消极厌世、抑郁轻生的人,他们是不是需要通过更加科学系统的心理治疗来恢复健康的身心,而不是单纯满足他们虚幻的情感寄托。
张泽伟说:“‘复活’的真正意义在于陪伴。”
但他也认为,用数字AI人“复活”故人未必适合所有人。
他们会根据客户提供的需求和资料,结合心理咨询师的建议进行细致的筛选工作。
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或者心理诊断上存在严重问题的客户,他们会礼貌地拒绝服务请求,并提供更加有效的心理治愈建议。
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遗忘的过程或多或少都会带有刺痛与伤感,数字AI人的出现只是让这个遗忘的过程变得更加舒缓,也是在给孤独的灵魂一个亲切的陪伴。
如今,这个行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相应的法律规范,更多的需要提供服务的一方自行进行自我约束和价值判断。
在数字AI人抚慰治愈人心之余,也需要重视由AI换脸引发的一系列网络诈骗、侵犯隐私、信任危机等现实问题。
科技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的进步也从来都会伴随着如何使用这把双刃剑的现实社会问题。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审查力度,才能更好地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数字AI技术有益于人类的那一面。
在不久的未来,也许像《非诚勿扰3》中那样几乎与真人无异,能与人类进行情感交流的智能仿真机器人也将会出现并不断迭代升级。
那时可能我们要面临很多的问题,与此同时也会从中获取更多的裨益。
“不低于人类的智能体造出来以后,如果你不能去消灭它,那你只能去选择共存。”
至少像张泽伟这样将数字智能人普及到大众层面的人已然未雨绸缪,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如何让人与人的数字生命和谐共存,如何使用科技这把双刃剑,如何确保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问题虽然有很多,但好在准备的时间还很充裕。
面向未来,为了未来,始于现在,任重道远。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