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聊天“文字讨好症”,来自“人情练达”执念

□然玉

线上聊天时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把“好的”改为“好嘟”“好哒”,把“哈哈”增强为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在句尾加上“~”等符号……很多人习惯的这些“日常操作”,在网上被称为“文字讨好症”。这个概念,一度引发许多人的共鸣。有人表示“打工人被迫讨好”“如此社交内卷真扎心”,也有人表示不解:“这是我用来表达礼貌和真诚的方式,怎么就成了讨好?”(中国青年报)

语言就其呈现形式来说,就是对字词的排列组合。在互联网场域内,这种“排列”变得复杂,除了字与词之外,符号、表情、网图等元素,都成了要考量和调用的对象。如此这般的谨小慎微,被生动地概括成了“文字讨好”。而事实上,倘若稍微回顾人类漫长的交流史,我们其实很容易发现,此类现象绝非网络文化所独有。比如说,鸿雁传书的时代,写作者对书信遣词造句的百般纠结与小心翼翼,很多时候同样到了搜索枯肠的程度——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文字讨好”呢?

公允而言,写下一段合适的微信对话,比写一封得体的书信,要容易得多。可现实中,大众对于网络沟通“文字讨好”的感触,却是各种沟通方式中最强的。之所以如此,其实很好理解。微信文字沟通,是非常高频的,原本就主打个简洁高效。当背离了这一设定,若参与者面对那连续不断弹出的“对话框”,每每都要“挖空心思”,久而久之自然会不胜其烦。这种落差感、疲惫感,最终转化为“文字讨好症”之类的无奈自嘲。

说是“文字讨好”,主观上当然未必就是为了“讨好”。相比于单纯的文字沟通,网络空间里的文字沟通,需要处理的状况和场景要丰富得多。为了加以平衡,人们不得不在原有的文字工具之外,加上各种“外挂”。比如说“一图胜千言”的表情包,再比如一连串疯癫中透着可爱的叠字虚词……

网络内的文字对话,不同于书信等传统文本,是没有标准格式的。既然“文无定法”,就有人宁做加法不做减法,但“多说”之后又怕“多错”,这种瞻前顾后、精疲力竭的抓狂态,俨然在一个侧面坐实了“文字讨好”的卑微感。

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微信的那方小小对话框里,有人赋予了太多意义,执着于写下自己的“好文字”。若因此感觉身心俱疲,不妨自我调适,删繁就简,从挣扎归于自在。

(作者是资深媒体评论员)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4Y3r0-KyDTtA1MbEtI8-cC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