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乐菱(女儿) 郭瑞炜(父亲)
12月5日“封面新闻”发布消息《年度十大流行语中有“爆冷”词汇?专家解读:反映社会变迁 入选合理》介绍: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搭子”“多巴胺××”“情绪价值”“质疑××,理解××,成为××”等词汇与句式榜上有名。
流行语背后有什么秘密?流行语和社会有何关联?流行语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值得思考一二。
流行语,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时代的“口头禅”。
流行语在大众中口口相传,承载着时代给予群体鲜明的集体记忆。新中国成立之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等流行语,充满了建设激情,是当时人民精神面貌和生活常态的真实反映。那时流行语基本来自最高层的政令和宣传,语义鲜明、表达清晰,具有高度的语义透明性,直接指称那个特定时代的重要主题、事件和日常的政治生活方式。
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给人们思想和社会价值观带来巨大变化,流行语逐步丰富起来。经济领域“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勤劳致富”“万元户”“下海”;文化领域“迪斯科”“摇滚”“春晚”“炒作”;教育领域“五讲四美三热爱”“留学”“托福”;通讯领域“大哥大”“BP机”“电脑”;金融领域“炒股”“牛市”“熊市”等。这一时期的流行语集中反映了社会各领域新事物新观念。
有人说“流行语是社会发展的镜子。”总体看,流行语逐步丰富是国力渐盛、改革开放红利逐渐投影在具体生活、在语言文字中。换句话说,改革开放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还使人们在思想、文化、休闲、娱乐等方面获得空前解放。
比如,近年一直流行的“点赞”“给力”“正能量”反映公众积极向上、充满信心的状态;“拼爹”“坑爹”反映大众对社会不良现象的不满;“人生是一张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则说出了一些新生代对人生的悲观主义看法。
再比如,在2021年,“觉醒年代”“建党百年”“小康”“破防”“绝绝子”等成为年度流行语里的高频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国家2021年政治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形成了“觉醒年代”“建党百年”;“强国有我”“赶考”“小康”等年度热词也传递着人们对生活的态度,透出人们心底的强国热望。
我们也看到,流行语勾勒的社会景观,对民众日常生活的深切体察,展现了过去的一年中社会的变迁和生活万象,透过“内卷”“躺平”“鸡娃”“双减”“干饭人”等,可以窥见彼时独特的社会景观。
就2023年流行语来说,有属于科技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现出ChatGPT、“文心一言”等人工智能应用在生产生活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涉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如“村超”是由“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缩略而成,“村超”的快速“出圈”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恰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好缩影;“特种兵式旅游”凸显出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复苏回暖下人们的乐观,还同时折射了信息传递、交通便捷带来的“快节奏的叠影”。
近年,年度流行语盘点已成岁末年初的一种文化现象。流行语是时代的脚印、是社会的万花筒,我们能从中看出时代、社会与文化的变迁。这些流行语既承载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社会发展的记忆、思考,也传递着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变化。这些流行语的出现充分体现和发挥了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在语言文字灵活运用、创造过程中的智慧、才能、情感,还反映着一种具有个体自我参照性的集体情绪。这一点,恰好与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合拍,想想,这不仅是一个值得玩味的巧合呀。
新与旧,大与小,变化与坚守,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是:多样多变恰是时代的进步,语言的“流动”“前行”,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空间。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