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桨声舟影里的江南水乡,再次汇聚世界目光。在秋日的碧水柔波中,2023年乌镇峰会启幕,互联网驶入了“乌镇时间”。
十年之约,如期而至。
十年前,木心笔下的车马慢,茅盾文中的林家铺子,乌镇满是乡愁和烟火气;十年后,当奔涌千年的悠悠运河与互联网时代的波涛交汇于此,乌镇,被赋予了互联网前沿的未来气息。
站在十年的节点回望,乌镇峰会的激荡牵引着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迈入蓬勃的数字时代,互联网基因融进城市变革的血液,新变化赋能实体经济绿色发展,带来数字科技美好蓝图与憧憬。
迭代新体验
万物互联改变生活
互联网悄然改变生活,无需多言,每个人都有着深刻的体会。
如今,前来旅行的游客只需打开手机“乌镇旅游服务”小程序,景点信息一目了然。网上约定酒店、刷脸进入景区,微笑就能打折的无人超市,手机点点逛遍江南古镇,“人生地不熟”的场景一去不返。
此刻,站在乌镇路边,打开“萝卜快跑”打车软件,设置好起点和终点后,白色的无人车稍后就到。用户在后排屏幕上点击确认后,车辆就会自动起步,并根据预定路线行驶。在新能源网约车遍布各处时,乌镇又先行一步,尝试自动驾驶。
而这无疑得益于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作为数字场景应用地,乌镇让当地居民提前享受科技生活;随后,越来越多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选择“乌镇首发”。
十年间,和乌镇人一样,生活在长三角区域的人们发现,办事越来越方便了。
“最多跑一次”“秒批”“无感申办”“一件事一次办”等智慧政务新模式层出不穷,有了互联网给予的底气,浙江、江苏等省份不断提升数字政府效能,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
目前,共有2212个事项可以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一网通办和一机通办,1306个事项实现一窗通办,省劲更省心。
当长三角变身“数三角”,迭代新体验变得日新月异、触手可及。
激发新动能
助力绿色高质量发展
十年沉淀,以110.93平方公里的乌镇地图起笔,划出互联网总部会展区、互联网文旅展示区、互联网生活示范区、互联网产业集聚区等六大区块,布局打造乌镇数据要素产业园,当下的乌镇正乘“数”飞向新蓝海。
从2014年的12家,到如今乌镇的数字经济企业已增至1000多家。在桐乡市委宣传部负责人的介绍中,区域内聚集数字生物医药产业、第六代互联网通讯、柔性光电材料产业、智能汽车产业等构建互联网创新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铺开了数字科技发展的崭新蓝图。
5G自动巡检机器人、高速卷绕机、自动落筒机、自动包装系统、智能仓储……距离乌镇西南20多公里之外,桐乡化纤企业新凤鸣集团的5G工厂实现了“机器换人”。而这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还可以提高成品率和生产效率。
新凤鸣集团未来工厂是乌镇数字经济发展的缩影。当我们把目光延伸至长三角,不难发现,“腾笼换鸟”“筑巢引凤”背后,既是数字经济的助推,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青浦区金泽镇,工地上塔吊林立,忙碌中已见雏形的一栋栋建筑来自华为研发中心的布局落子;
在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竹小汇双碳聚落通过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多能”互补,正致力于打造低碳环保的新标杆;
在吴江东太湖度假区,依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落户的示范带动,引进培育了4个国家级“双跨”平台,领跑数字经济“新赛道”,致力打造长三角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产业新高地。截至今年8月底,东太湖度假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44.36亿,同比增长68.23%。
众多科技型企业“落地生根”,为经济的绿色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环境价值正成为长三角的闪亮名片和无形财富,“高颜值”加速转化为“高价值”。
构筑新生态
加速绿色化融合发展
“建设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构成了今年乌镇峰会的主题。在互联网科技大潮的奔涌浪涛中,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的声浪渐强。
在今年乌镇世界互联网科技馆永久展示的“碳账本”,因其数字化和绿色化的协同创新性,成为向全球展示数字碳中和与消费端碳减排融合应用的成功案例。
借助数字技术广泛链接各方成员,利用计算引擎模式输出政府、企业、个人的碳账本,实现了场景端个人碳减排行为的数字化和可视化,帮助企业带动用户减排,协助政府了解全民减排情况,创新碳普惠激励模式,促进多元碳普惠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碳账本”已支持北京市、四川省泸州市等地方政府碳普惠平台建设,同时助力10余家大型企业推动了用户减碳,带动超过3000多万用户践行绿色生活,以数字技术实现了政府和企业在碳普惠领域的链接。
互联网为碳普惠插上了科技翅膀,也为长三角一体化、现代化的环境治理打开窗口。
在常州,依托全市“一网统管”机制,推进与气象、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数据互通。深化数据赋能搭建的监管平台,实现“清水入太湖”的污染通量可视化监控要求,集重要水体功能区、重点国省控考核断面、小微水体水位、水质、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控预警为一体,实现一屏跨部门协同调度。
在无锡,滨湖区渔政禁捕执法有了“千里眼”。投入试运行的滨湖区渔政指挥调度中心,由9个高清光电转台、高清全景摄像机等组成的监测点编织成一张庞大“天网”,覆盖了太湖10万亩梅鲚河蚬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及滨湖段的重点水域,使得渔政禁捕执法在时间与空间上不留死角,执法效能进一步提高。
依托长三角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三省一市实现了城市空气质量、重点污染源在线数据共享。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上线,促成87个自动监测站的10类信息互通互联。“一张网”让跨区域环境治理效率更高。
纵览今日长三角,以开放包容积蓄潜力,以锐意进取续写新篇。下一个十年,“网事”将以更精彩的方式赋能美好生活,未来图景愈发清晰。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