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应用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消费者感受到了非同寻常的“管家式服务”体验。但与之相反,你的各种信息和数据被搜集、被分析、被放大,大数据这种比你自己还了解自己的存在,每每让人一想就觉得细思恐极。
不能否认这种新趋势带给人的便利,但与之而来的还有各种场景下的“尴尬”,消费者也应该在享受它的同时,客观的认识和了解。
同一平台,不同用户不同定价
此前,网友@廖师傅廖师傅在微博上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廖师傅廖师傅称,自己经常通过某旅行网站订一个出差常住的酒店,长年价格在380-400元左右。不久前在该旅行网站用差不多的价格又住这个酒店,办入住时好奇的问了一下前台现在酒店的价格,前台说现在是旅游的淡季,价格很低,差不多300元左右。@廖师傅廖师傅又尝试让朋友用他自己的账号查了一下,果然是300元。而自己本人的账号依然显示380元。面对这样的不同价格,该网友打电话询问客服人员,客服称可能是缓存的问题。最后在网友坚持下,平台免了这间房的房费。
除了住宿这件事外,@廖师傅廖师傅在乘坐网约车时也遇到了类似的经历。@廖师傅廖师傅称自己曾从萧山机场通过某叫车平台预约了一辆普通的网约车,结果来了一辆七座的商务车,当时也没在意,因为以前偶尔也会碰到这种情况,平台会发短信告知用户由于普通型网约车紧张,自己的白金卡用户可免费升级到商务车,费用按普通型收取。
“当时没在意,后来回家时发现扣了我400元左右,立马投诉,最后给我回复是司机绕路了,退了我140左右。我当时把以前的打车记录翻了一下,发现前面确实是免费帮我升级了,但后面基本上都是按照升级后的车型收费的。”
微博一出,就得到了网友们两万多条转发,近万条评论。
猫妹翻阅了大部分评论,发现有不少网友也曾遇到过类似的经历。
除了住宿外,金融、通讯、网约车等服务均存在类似的情况。不少网友吐槽,自己为了“躲坑”,不得不来回切换不同平台来比价。
猫妹亲测了其中网友所言的蚂蚁借呗日利率不同的情况发现,使用过蚂蚁借呗的用户日利率为万分之5,而未使用过蚂蚁借呗的用户显示的日利率为万分之3。
使用过蚂蚁借呗
未使用过蚂蚁借呗
这就有点像O2O平台的新用户补贴政策,首单减免15~20。对于蚂蚁借呗,用此规则吸引用户无可厚非。
若不考虑新老用户的差异,同一平台不同用户不同定价,却可能是另一番操作。而平台对算法是否存在主观性,很难进行判断。
现有法律法规滞后,算法规则需被监管
对于平台的行为是否存在不当。猫妹采访了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反垄断法专家陈丹舟。
陈丹舟表示,平台给不同针对不同买方定价的自由。但由于市场是否存在自由而公平的竞争,价格是否是基于竞争,大数据算法是否具有合理性,问题事件的存在情况等因素,存在既微妙又模糊的界定,所以很难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
陈丹舟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
“如果我和我母亲同时去菜市场买菜,我母亲买到的一定比我便宜。由于我的时间成本、获取的信息量等因素决定了菜市场阿姨可能会以较高的价格卖给我,而我母亲对菜价行情的信息量充裕,砍价自然就很熟练。而如果我们俩同时去超市买菜,买到的价钱却是一样的。这是因为菜市场是由多个摊位组成的,商家竞争激烈,买卖双方交易自由,因此不同顾客定价不同。但超市在一定程度上覆盖一个社区,具有一定的‘市场力’,而且由于超市的结算方式以及法律规定(例如价格法)等,采取明码标价。”
陈丹舟认为,现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价格法》,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制定之时,大多数经济学家和专家都认为,由于商家很难对顾客的消费数据和信息等方面做收集,所以做到完全歧视价格是不可能的。但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消费者的各种喜好、消费行为、趋势判断等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越来越强,使得商家在定价时越来越有能力给出接近于完全歧视的定价,这就使得原有的法律法规显得有些滞后。
对此,他呼吁相关的监管部门能对平台加强监管,对平台的算法进行监督,还消费者一个透明的消费机制,能极大程度上保证对消费者的价格公平。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成为现实,可能会对市场产生新的制约和竞争,但目前还没有看到这种马上就能产生的、现实的制约力。
事物都有两面性,大数据在撑起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会犯错。说到底,大数据的未来掌握在每个人手中,全民“监管”,才能让这片土壤生长出新的希望……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