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未来,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失业?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适者生存。毫无疑问,一个人的思想跟不上未来的脚步,自然会被时代和社会所淘汰。
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生物,之所以成为世界的主体,是因为人类有思想,有情绪,有智商...然而这绝不是你骄傲的资本!
如果不努力学习,提升自己,这些能力长期得不到使用,处于封闭状态,久而久之,也会慢慢退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能力的丧失将会成为你进步的枷锁,而你,也会成为那个被社会遗弃的孩子!
01
春节期间,走亲戚时才知道,表姐因为工作变动,目前闲置在家。
表姐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硕士毕业,毕业后直接就签了一家报纸杂志社,当一名编辑记者。
前几年,新闻行业风头正劲,纸媒风光无限,记者是相当体面的一份工作,收入高,有理想,有情怀,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每次家庭聚餐,还能隐约从她的脸上看到不经意流出的骄傲。
然而鸡血维持的时间并不长久,人的本质都是懒,在安稳的环境中待久了,会慢慢的懈怠下来。
之后的几年,拿着不多不少的工资,过着朝九晚五的安稳日子。
结了婚,生了孩子,于是生活的重心全部偏向了家庭。日子就这么不咸不淡地过了几年。
随着这两年新媒体的崛起,报社受到巨大波击,报纸发行量、广告量急剧下滑,纸媒时代走向下坡。
领导同事纷纷离职寻找新的出路,再不久,报社就倒闭了。后知后觉的表姐,面对这样的兵荒马乱懵圈了好长时间。
周围的同事建议她转战新媒体,她才突然醒悟:在稳定的环境中待得太久了,对世界的变化越来越钝感,现在网络上说的好多东西,她都不懂了。
02
导演王潮歌在中国香港书展,曾做过一次名为《绝大部分人都“死”于36岁》的讲座。
在演讲中她这样说:
12年一个轮回,到36岁,家庭、工作,生活都趋于稳定。有人在36岁的时候会倦怠,每天做同样的事、吃同样的饭,走同样的路。
36岁,截然分成两种人:一种是重复着36岁;另一种就是开始寻找新的人生。
所以,趁年轻,千万别局限于“舒适区”内的安稳,而是要不断地为自己寻找各种可能性,积极努力地向外延伸。
在纪录片《Becoming Warrent Buffett》(成为沃伦·巴菲特)中我们也能看到巴菲特褪去众多光环,最真实的样子。
他会每天按时起床,长时间待在办公室或者书房,花大量时间去阅读各种新闻、财报和书籍。
他的办公室没有电脑,没有智能手机,只有身后书架上的书籍,和一桌子摊开的新闻报纸。
而他每天就坐在那里阅读和学习,六十年如一日。
阅读是丰富思想最便捷的途径,学习是思想提升最有效的方式,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才能不断成长,走在时代和社会的前段。
03
前段时间,BBC基于剑桥大学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 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
在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所做的任何事,任何岗位都有可能被取代。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大胆预测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算法比你更了解自己,人工智能强大后,大部分人将失去价值,机器将取代人承担更多的工作。
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
没有一种竞争力是永恒的,没有一种资产是稳固的。
机器人要取代蓝领、人工智能要取代白领,每个人都处在随时就被淘汰的风险下。
赫拉利之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人在16 岁时一切都在变化,身体、思想、人际关系,不断地更新自己,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大部分人会拒绝变化,想要稳定。
未来没有稳定这回事。如果你想有稳定的身份、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价值观你就落伍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 唯一的破局之道就是:跟着世界的发展节奏终身学习,培养足够的应变能力。
一个人如果想要对自己的人生有把控感,注定与终生学习形影不离。人生没有重来,希望我们都能费力去折腾,精进自己,才不会被任何事物取代,活出精彩人生!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