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知乎云原生的架构实践

作者 | 王路

编辑 | 王瑞平

日前,在51CTO主办的WOT全球技术创新大会上,王路带来了主题演讲《知乎云原生的架构实践》,为大众呈现出全新视角。

云原生是一种新兴的软件架构和开发模式,它旨在实现高度可扩展、可靠和可持续的应用程序部署与管理。它的核心理念是将应用程序设计为可运行于云计算环境中的微服务,并采用容器化、自动化管理和弹性伸缩等技术手段来优化应用程序的开发、交付和运维过程。主要特点包括:容器化、微服务架构、自动化运维、持续交付、弹性伸缩等。

文章摘选自王路WOT期间演讲的精彩内容,主要讲述了知乎云原生架构演进的历程和云原生架构的实践

云原生的出现使软件开发人员能够更好地利用云计算、容器技术和自动化运维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出高效、可靠和可扩展的应用程序。它为企业提供了更灵活、高效的应用交付和管理方式,也推动了云计算和微服务架构的发展。

与此同时,云原生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需要组织和开发团队进行相应的技术转型和组织变革,以适应云原生时代的发展需求。

王路2016年加入知乎,目前担任公司内部云原生团队负责人,负责知乎内部在线基础设施原生架构的建设工作,并亲历了知乎云原生架构演进和实践的全过程。

重新认识云原生:架构演进

云原生就像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装进去,但又很难解释清云原生究竟是什么。王路以云原生架构演进为切入点,重新解读了云原生的概念。现在简单了解一下云原生架构的演进历程

如图所示,业务的演变经历了从单体架构SOA架构再到微服务架构。基础设施则经历了从物理机虚拟机再到容器的演进过程。最终,双剑合璧,云原生时代终于到来!

而伴随着云原生的出现,业务架构基础架构的联系也比以往更密切了。具体表现在:基础架构能够更细致地解决业务问题,真正关注业务痛点而不是基础设施问题。

云原生计算基金会官方对于云原生技术栈的定义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容器;二、不可变基础设施;三、声明式API;四、服务网格,最后一个是微服务。

其中,微服务属于业务架构,其它4个属于基础架构。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将几个技术围绕微服务划分成几个方向,比如,微服务部署调度以及编排

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方向则是微服务的流量管理能力,既包括服务网格,也包含消息队列。并且,服务网格只处理东西向流量管理问题,其实还有南北向流量管理问题。

这些方向最终都需要落地到业务或者使业务受益于云原生基础设施,为此,必须提供DevOps平台,使业务受益于云原生架构。

越早改变,成本越低

知乎云原生架构的演进历程

知乎进行云原生改造时间较早,2014和2015年开始在业务方面进行微服务改造以及容器化。演进历程大概分以下几个阶段:

2016年,知乎完成了全部业务的容器化。当时,知乎的流量和规模较小,改造成本也相对较低。

2016年,知乎完成全部业务的容器化,当时用的是Mesos加自研framework的组合形式。服务发现、注册还有通信用的是注册中心HAproxy。

该阶段过后过渡到下一阶段。2018-2019年,Mesos被替换成了Kubernetes,还将中间件容器化,主要是将HAProxy和卡夫卡都进行了容器化。

下一个阶段是2021年,最大的改变是引入了Service Mesh,部分替换掉原来的注册中心+HAProxy服务的发现和注册方式。另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数据库已完成容器化,主要是TIDB和Redis。

如今,知乎主要变成了私有云状态,相当于云建设主要由自己进行;但是,该能力已转移至公有云,并提供了更大资源的弹性能力。另一块比较大的变化就是离在线混部,目前,已获得阶段性进展。

以上就是知乎云原生架构全部的演进历程。

基本架构

调度编排和Kubernetes的流量管理

上图是简单的云原生架构图,相对来讲比较简单。从下向上主要是物理机、虚拟化层,上面则是调度编排层,再往上还构建出了Kubernetes的核心基础服务。

比如,流量管理主要是服务网格、服务网关消息队列,而对应的服务网格则是东西向的流量管理

而微服务网关则是南北向的流量管理,消息队列是异步流量管理。中间件有一部分和流量管理重合,比如,Kafka和Pulsar,可能承载了部分流量管理、消息队列的能力,还有TIDB和Redis也都承载于Kubernetes之上。

重点是调度编排层、Kubernetes、流量管理以及可观测、建设在基础设施之上的平台应用,比如,部署平台、服务网格平台、网关平台还有可观测平台

知乎云原生架构实践

调度编排Kubernetes

知乎在云原生实践过程中针对调度编排Kubernetes有哪些实践经验呢?

上图涵盖了知乎的全部业务。如果这个架构出现任何问题,影响的将是知乎整体业务。而Kubernetes在这个架构图里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是整个云原生架构的基石。

如果Kubernetes出了任何问题,影响几乎是灾难性的,因此,稳定性至关重要。

接下来,列举两个Kubernetes稳定性建设核心经验:第一个是控制集群规模;第二个是保护好API server

首先,控制集群规模对于Kubernetes集群管理来讲有两个主要方向:第一个是超大规模集群;另一个是多个小规模集群。

从知乎的角度看来,维护超大规模集群需要付出巨额的成本,比如,运维成本。而运维3个规模相对较小的集群和维护大集群的运维成本相对来说更低,因为,大规模集群面临的性能问题较多。其次是研发成本,如果运维一万家节点或五千家节点以上,可能需要付出研发成本和对原生组件进行改造。

另一个比较关键的点是故障的影响。业务如果完全放置于大集群,故障发生时的爆炸半径也是极大的。但是,如果分散在多个集群之中,即使某个集群完全崩溃,影响也微乎其微,而不是灾难性的。

从知乎的实践经验来看,多个小规模Kubernetes集群更实用,而不是大规模的超大集群。

但是,如果使用多集群,可能需要解决如下问题:第一个是进行多集群应如何划分;第二个是多集群之间资源需要如何调度;第三个是多集群间如何进行服务发现和通信。

在维护API server稳定性方面。知乎发生过几次相关故障,比如,将异常流量“打挂”后会直接导致“血崩”。此时,需要复用内部网关能力,进行七层限流,可以限制异常流量,将关键组件流量保护住,使Apiserver能够快速恢复。

流量管理实践

服务网格、消息队列、网关

流量管理主要包含3个组件服务网格、消息队列、网关

首先解释下一个关键问题,在流量管理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将东西向流量管理、异步流量管理以及南北向流量管理放在一起呢?

第一,随着业务发展,微服务之间的通信变得越来越复杂。对此提出过很多的治理能力需求,比如,自动配置限流能力和熔断能力等。

第二,现有方案改造,其实就是HAProxy+注册中心方式。理论上来说,你完全可以基于HA进行一整套治理能力的改进,但是研发成本较高。

第三,服务网格方案istio,提供了丰富的标准化流量治理能力。这相当于满足业务需求或业务对基础架构能力的需求。

从架构方面来看,性能上的优化或遇到的最大性能挑战是推送性能。istiod需要将所有配置都推送到Sidecar上。这既需要配置方面的优化,也需要架构上的优化。

现在,知乎自研了一整套限流组件,提供了本地限流能力,包括:全球限流能力,也遇到了负载均衡问题。

实践证明,中心化负载均衡效果较好,但是,当切换到Mesh或sidecar模式,每个sidecar和每个客户端都缺乏全局负载信息,使负载效果在某些业务方面就变得极差。

知乎也针对这些方面做出过一些改进。如果缺少全局信息,就需要将sidecar提上去,然后将一组实例当作单独的负载均衡集群,实现较为均衡的效果。该方案与之前的HAProxy最大的区别是它可以完整获取现有istiod的治理能力。 

可观测实践

Metric、Logging、Tracing

在可观测上实践方面,知乎的底层统一使用Victorial Metrics作为存储系统,而上层都是以Promesql格式进行存储的,既提供了原生的Promesql格式查询,也提供了自研的组件。

图:可观测指标系统

可观测性比较简单,Filebeat是收集端,存储是自研的,搜索依赖于存储,全量日志则是通过Flink落地HDFS。

Tracing统一使用Open Telemetry收集端。ClickHouse则用于存储和查询。性能相对来说可以满足需求。

写在最后

时刻关注业务需求和稳定性

基础架构要时刻关注业务架构的需求。架构升级一定为业务服务,而不是升级。你需要考虑架构升级有没有给业务带来好处,或者业务开发效率和稳定性是否因为架构升级变得更好。另外一点,架构升级的时机要好。

此外,稳定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保障不了稳定性,所有的架构升级都是空中楼阁。

未来,知乎会更多关注多云多活离在线混部,继续在全时离在线混部上投入,实现全时混部,并且,Serverless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NrvgzrgnnJ2L9ZqUeGmVi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