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备战与扎克伯格“世纪大战”的同时,马斯克依旧维持着高强度的网上冲浪。
前不久,在一条关于特斯拉FSD Beta(测试版)V 12的消息下方,马斯克亲自进行了回复。他表示V12将不会是测试版,在经历了长达三年的长测,从V1一直升级到V11之后,特斯拉FSD将撕掉测试版的标签,真刀真枪让用户放手干。
这条推特一出,立马引起了轩然大波。只是与以往一边倒的附和不同,这一次多了很多质疑的声音,那就是FSD真的能行吗?会不会是马斯克又放了一颗卫星?
从曾经的一呼百应,到如今的质疑声满满。马斯克的“信用”是如何透支掉的呢?让功夫汽车带大家一起看一下。
1
习惯性“错估”,FSD还很远?
作为一位表现欲非常强的大佬,马斯克的优点非常明显,那就是他确实能想到一些新点子。但缺点也同样突出,那就是会习惯性“错估”重大项目的难度。
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人叫他美国版贾跃亭,其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最典型的就是4680电池,这款电池早在2020年9月23日的特斯拉电池日就完成了发布,当时的说法是在2021年会完成投产。随后又更正为2022年投产,再之后又推到了2023年,根据最新的消息,4680电池的量产时间已经推迟到了2024年4-9月。至于到时候能不能拿出货来,也依然是未知数。
之所以一直无法大规模量产,主要还是良品率的问题。由于市面上并没有这么大的圆柱电池,不管是无极耳的设计,还是相比现有21700电芯更长的卷装工艺,都困扰着4680电池的量产。
看起来简单,原理上也不难,但就是做不出来,这就是特斯拉4680电池的现状。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Cybertruck身上,这个造型怪异的“铁疙瘩”也已经多次“跳票”。最早于2019年亮相,2020年2月开启预订,然后在接下来的三年多的时间,所给的消息就一直是延期又延期。
当然了,关于Cybertruck不能量产的原因比4680电池还要复杂的多。有说这种外壳需要特定的不锈钢,而这种材料的成本太高,特斯拉一直宅做降成本。还有说因为Cybertruck造型独特,后视镜、雨刮器这些小部件全要特殊定制,因此Cybertruck的车型出不来。
最新的消息还是Cybertruck去年出了一批Alpha版原型车,但测试的问题重重,包括操控性、制动性、NVH等等都有很大的问题。
连4680电池和Cybertruck都搞不定,那难度更高,目前问题更多的FSD,自然更是遥遥无期了。
当然了,马斯克的口中那肯定是另一回事。
早在2019年,马斯克就曾郑重“承诺”,特斯拉FSD功能将在2019年底前完成,车主在驾驶座上打盹,直接一键导航从停车场送到目的地。
随后这个时间被推迟到2020年,再就是2022年,以及今天。
国内也有不少车主买了FSD,但直到换车都没有开通相应的功能。
因此别对这一点抱有太大的希望,哪怕特斯拉真的拿掉了FSD的Beta(测试版)字样,那离真正量产也还有很远的距离。
2
FSD卡在哪?想一口气吃胖
在很多人眼中,特斯拉算是最早做智能驾驶的企业之一,或者至少是将智能驾驶从L2引入到L2+级别的企业。这个认知其实是没有错的,特斯拉确实是最早向传统的智能驾驶分级发起冲击的企业,早期也有不少的突破。
那为何FSD迟迟无法量产呢?其实原因也不复杂,那就是特斯拉太想一口气吃成胖子了。
目前主流的自动驾驶路线应该分为三种,一是传感器感知路线,就是依靠单车感知和计算能力,来处理各场景遇到的问题;二是“高精地图”路线,以地图来弥补感知能力;第三则是“超级公路”路线,即路本身是一个大的处理器,车辆全部联网。
三种路线都遇到了瓶颈,传感器感知路线受制于算力,即越多的传感器就意味着越多的数据要处理,再结合无比复杂的场景,车企需要做的工作太多了。而高精地图路线因为时效性和采集成本,也迟迟无法普及。至于车联网,则更是一个美好的想象,目前市面上行驶的车型大部分都没有联网能力,又如何全部加入一个大网络中呢?
比较而言,传感器感知路线倒是相对靠谱一些,虽然没有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起码能实现高速NOA、自动泊车这些功能,也提升了不少驾驶体验。但特斯拉却又不满足现状,偏要不走寻常路。
特斯拉用的是纯视觉识别路线,即通过高清摄像头识别周边物体,然后把数据传到神经网络进行计算,最终实现无人自动驾驶。特斯拉的理由是普通司机也是通过眼睛看和大脑思考完成驾驶的,理论上摄像头看得更加清楚,完全可以更好地替代人眼。剩下的,只需要AI能像人一样思考就行了。
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这种做法在成本控制方面确实有优势,效果却并不好。摄像头的精准度和鲁棒性完全比不上激光雷达,同时还高度依赖光照,受天气影响明显,并且很容易自动忽略静止物体。从特斯拉的使用情况来看,纯视觉的弊端非常明显。
因此最近特斯拉又开始打算用回雷达,但这一来二去,又错过了时间窗口。
3
不够接地气,特斯拉被反超?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特斯拉的智能驾驶表现就已经不再领先。尤其是在国内的应用上,完全被华为和小鹏碾压。
华为和小鹏都没有宣传自己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它们用的方法是大开大合加细节优化。即将智能驾驶的范围限制到几个常用的场景中,再进行针对性的细节处理。
以问界M5智驾版的HUAWEI ADS 2.0为例,它走的就是典型的感知路线。即智能驾驶系统可以识别各种突然出现的异形障碍物,大到不同的人、车、小动物,小到锥桶、植物、石墩这些,都能清晰辨认。然后依托识别能力,系统可以自行选择避让方式。
对于一些特殊的场景,比如外卖车、“鬼探头”这些,华为也会有特殊的算法为其服务,避免潜在的碰撞事故。
而像小鹏G6这样20万级的车型,也已经能够避让施工道路、识别红绿灯路口、绕行静止车辆或障碍物。小鹏的官方说法是,它的城市NGP智能辅助驾驶已经接近人类司机90%水平。对于老司机来说当然看不上眼,但确实已经能够一定程度代替驾驶人。
相比于特斯拉的“唱高调”,这些国内厂商的做法无疑更加接地气,至少实打实让消费者享受到了方便。
4
功夫拍案
根据以往的经验,所谓的FSD去掉Beta(测试版)只是一个幌子。
以特斯拉目前的技术,离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还差得远,至于引进国内,适应国内的场景,这个距离只会更加的长。无非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维持住热度。至少在装回雷达之前,不会被对手们抛开太远。
如果想真正享受立马就能用的高阶智能驾驶功能,不妨看一看华为、小鹏这些国内厂商。它们对于国内用车场景的挖掘更加用心,实用性也更好。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